公務員考試面試環(huán)節(jié)成功與否,對于考生能否最終被報考單位錄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考生如何才能在面試過程中更好的展現(xiàn)自己呢?如果考生能夠換位思考,切實從考官的期望出發(fā),那么在面試過程中就更能做到得心應手。在此,面試輔導專家李達老師幫助考生分析面試考官的心態(tài),使大家更好的了解面試的過程。
考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了解考官的心態(tài),嘗試站在考官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就要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考官在面試過程中最注重的會是什么,最看中考生的會是什么。比如說考官通常所樂于見到的是一名積極樂觀、開放進取的考生,而不是一名戰(zhàn)戰(zhàn)兢兢、顧慮重重、縮手縮腳的考生。一般來說,用人單位的考試,大收集整理官更希望了解到考生的報考動機和個性特征,從而判斷考生的求職動機和對職位的適宜性,也就是這個人與用人單位的招考職位以及文化是否匹配。與此同時,要了解面試是為了給考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舞臺,而不是考倒和為難考生?忌龅降氖,不要把自己和考官放在對立面上去,而是實現(xiàn)與考官的良好互動。
公務員面試一般都是集中進行的。每面試一位人員要15~30分鐘,平均下來一組考官一天可能要面試10~20個人,有的時候甚至可能一天面試30人,因此考官非常辛苦,尤其到了下午,一些年齡較大的考官會覺得比較疲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考官對于長篇大論一般不會有很好的印象,并且多半會認為這位考生概括能力不強、分析問題不能很清晰地把握要點、思路的邏輯性不夠。
實際上,面試也是供需雙方心理上的較量。作為考生來說,了解對方的心理特征,做到“明明白白他的心”,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因此,適當學習些心理學,掌握面試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準備、有針對性地參加面試,對提高成功率是大有好處的。根據(jù)了解,面試考官有三個基本心理特征考生應當掌握,即:考官最初印象的形成、錄用壓力下的考官心態(tài)、考官對非言語言信息的關注。
考官最初印象的形成對考生的面試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國外有學者研究后得出結論,至少有85%的考官在面試真正開始前,已根據(jù)考生的應聘資料對其產(chǎn)生了最初的印象。最初印象還包括考官剛見到你時對你形成的印象。這對面試的過程和結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官對你的最初的印象是消極的,那么根據(jù)心理學的原理,你要改變這種印象將是很困難的,往往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轉變考官對你的消極印象。李達老師提醒考生,了解了考官的這一心理特征,我們就應當認真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舉止,盡可能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被優(yōu)點和特長所“掩蓋”。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穿著打扮、面試開始時的一舉一動而給考官留下糟糕的印象。
錄用壓力是指考官面臨的完成招考任務的壓力,F(xiàn)行的公務員面試制度通常要求在3~5個考生中錄用一個,當然也有例外?脊俚匿浻脡毫忌鷣碚f是個機會。有人曾做過實驗:將人力資源專家分成兩組,告訴其中一組的人,他們離完成招考任務的指標還相差很遠;而對另一組的人說,他們已快完成招考任務了。結果,被告知離招考任務相差很遠的那組,對考生面試的評價,要遠高于另外一組。當然,考生較難知道考官的錄用壓力,但是,在面試中,考官完全可能無意識地流露出這種情緒。由于急于完成某職位的招考任務,考官可能無意識地用暗示來表現(xiàn)這種情緒,甚至主動引導考生正確回答問題。比如,他們會說:“在外語上,你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吧”,等等。在大部分情況下,暗示不會這么直白,而是會有點隱晦。比如,考官認為你的回答正確時,他會面露微笑,或輕輕地點頭。不失時機地把握考官的錄用壓力,及時地領會暗示,并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你就可能達到目的。
考官對非言語信息的關注不僅是指關注考生的穿著打扮,而更強調的是關注考生在面試時的面部表情。有研究表明,那些善于用眼睛、面部表情,甚至簡單的小動作來表現(xiàn)自己情緒的考生的成功率,遠高于那些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的人。有一項對52名人力資源專家進行的實驗:讓這些專家通過觀看以前進行過的面試錄像決定請誰來參加第二輪面試。這些專家被分成兩組,一組專家觀看的是一個有許多眼神交流、顯得精力旺盛的考生的錄像,結果,26個專家中有23人邀請這個考生再次參加面試;另一組專家觀看的是一個很少有眼睛交流動作、表現(xiàn)得沒有多少活力的考生的錄像,結果26個專家中沒有一個人邀請這位考生參加下一輪面試。
對于考官的了解是考生在面試時著重要注意的一點,了解清楚后相信在面試過程回答問題時考生們會得心應手。最后李達老師祝愿考生在面試時拿到好成績。
相關推薦: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公務員面試套話大全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