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考生在初期面對公務員考試時由于存在誤區(qū),所以懼怕公務員考試。就大部分考生反映的主要問題來說,有以下三方面的擔憂:
(一)職位競爭激烈怎么辦?
2007年12月23日舉行了2008年北京市應屆畢業(yè)生公務員錄用考試,其考試制度仍然使用北京市以往特有的“資格證書制度”。從今年開始,北京市也將采用“職位競爭制度”進行考試,這就意味著“資格證書制公務員考試制度”從此成為了“過去時”。
對于職位競爭制考試來說,考生在報考階段最為擔心的就是自己報考的職位競爭激烈,高分也未必能夠進入面試的尷尬局面,其實不然。
首先,公務員考試在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冷門職位”了。從去年考試規(guī)?磥,將近1.4萬個職位當中僅有70多個職位無人問津,其余職位的報考人數(shù)幾乎都超過了面試比例人數(shù),因此很多考生不免會被淘汰。所以無論報考任何職位,其競爭都非常激烈。
其次,如果報考的職位不是自己喜歡的職位,很可能今后無法在其職謀其位,這樣就失去了考公務員的意義。拋棄了傳統(tǒng)的“官本位”的思想之后再來看待公務員考試,無非是眾多職業(yè)的選擇之一。很多年輕人擇業(yè)的第一標準是自己喜歡的、力所能及的職業(yè)。如果一味為了“當官”而考取公務員,最終的職位并不是自己擅長的內容,那么不僅對國家造成了損失,也耽誤了自己。
因此在進行公務員考試報考的時候要明確,并不存在沒有競爭的職位,所有職位的競爭性都很強。而報考時應當選取自己最為喜歡、能力最匹配的職位進行報考。
(二)考題過多,答不完怎么辦?
詹凱老師在考場上仔細觀察過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雖然將近三分之二的考生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答完申論考試,但是幾乎沒有考生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答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的試題。
以2007年12月9日舉行的2008年國家中央直屬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簡稱“行測”)為例。該行測一共有140道試題,分為言語理解與表達(40道題)、數(shù)量關系(20道題)、判斷推理(35道題)、常識(25道題)、資料分析(20道題)五個模塊,全部都是四選一的客觀性選擇題,考試規(guī)定時間是兩小時,即120分鐘,平均每道題的答題時間僅為約51秒,如果算上涂寫答題卡的時間需要6秒的話,每道題加上讀題、分析、解答,總時間不過45秒。這樣高強度的考試即便是能力再強的人,都幾乎不可能答完。那么如何提高分數(shù)呢?
這是應考公務員時最常犯的誤區(qū)所在。公務員考試的目標并不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回答完所有題目,最實際的目標是“提高解題的正確率,只要能夠保證認真回答完畢85%的試題,且保證高正確率,那么分數(shù)一定不會低!
從眾多考生反饋的信息以及備考策略來看,一般來說以下類型的題目較為容易得分:(1)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考試內容,不僅僅因為對于專業(yè)相關性內容較為熟悉,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對于專業(yè)相關內容不懼怕;(2)閱讀量少的試題,比如數(shù)字推理、圖形推理,閱讀量減少之后就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分析和解答;(3)技巧性高的試題,這類試題在考前較為容易提高,比如數(shù)學運算、數(shù)字推理、圖形推理、資料分析,都是偏重于理科的題目,技巧掌握之后,解題速度自然提高。
對于沒有時間回答的題目,對1399道國家公務員考試題目選項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C選項占28.2%位居第一,B、D兩個選項分別占25.9%和25.2%,A選項僅占20.6%。詹凱老師建議各位考生對于沒有時間回答的題目,可以采取全部都選C的策略進行填涂。
(三)面試存在“暗箱操作”,即使筆試分數(shù)再高也無法錄取怎么辦?
這是對于公務員考試最大的誤解。在早期我國公務員考試尚未走向規(guī)范化的軌道時,難免有極少數(shù)這類現(xiàn)象存在,但是如今的公務員考試采用標準流程化制度,面試中采用標準的“結構化面試”,無特殊情況面試官都會超過5人,從各個角度都杜絕了暗箱操作的發(fā)生。
結構化面試考察學生5道試題,共七個方面的能力:(1)職位匹配性試題15分;(2)組織管理與協(xié)調能力試題15分;(3)綜合分析與邏輯思維能力試題20分;(4)應變能力試題15分;(5)人際交往能力試題15分;除以上5道試題之外,還有兩方面能力綜合在這5道試題的解答過程當中,分別是(6)言語表達能力10分;(7)舉止儀表10分。而考官的打分分為優(yōu)、良、中、差四個等級。
總體來說,公務員考試目前競爭激烈,不乏一些考生盲目報考,心存疑惑。在參加考試之前,要正確認識公務員考試,客觀面對考題,拋除雜念、一心一意進行備考,這樣才能在實際考試當中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