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北京市公務員考試為資格性轉向職位性考試的首次實施。2009年3月31日,參加此次考試的考生可以在北京市人事網(wǎng)站上查詢自己的筆試成績,至此筆試完全落下帷幕。進入查詢系統(tǒng),我們可以查看到今年的分數(shù)線為:總分105,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成績不低于60分。
今年的試題特色鮮明,題型考核方面呈現(xiàn)了不少新變化,中公教育專家認為總體難度比照去年又有所提高。
數(shù)量關系方面對思維發(fā)散性和解題方法技巧提出更高要求。利用九宮格型數(shù)字推理考察考生數(shù)字敏感度,將數(shù)字間的運算關系和平面位置關系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具區(qū)分度的題型。數(shù)學運算題型又向應試解題方法技巧方面邁進了一步,出現(xiàn)了大量的需用排除法和代入法解答的題目。
判斷推理部分的圖形推理和演繹推理題型的題目更有新意。對于圖形之間的關系性和一致性等圖形的基本性質的認識,成為今年考察的重點。演繹推理繼續(xù)綜合考查可能性推理和必然性推理,在題目題干和選項的邏輯關系上進行了顛倒,為考生設置陷阱。
資料分析部分多數(shù)題目需要考生靈活運用各種計算技巧,以達到最終在關系復雜的數(shù)據(jù)中做出正確判斷的目的。如果大家可以熟練運用手術發(fā)、范圍限定法等計算方法技巧,是可以保證答案正確性和提高解題速度的。
申論試卷的主題有點出人意表。北京奧運會已于2008年8月8日結束,有關奧運的話題已經成為過去時,早在2007年12月,中公教育曾經指出: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是北京申論可能的命題題材之一,所舉的第一條材料正是時任市長王岐山的講話。但提高國民文明素質問題這個話題卻出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上,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滯后性,也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管命題者有意還是無意,題目的時效性之后,都打破了申論命題“如果是熱點,就必然是當年熱點”的認識定式。設置的題目偏重提出對策,對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是比較難的。而且今年參考的大部分考生是應屆畢業(yè)生,對于社會時事熱點認識不深,更是難以亮觀點、提對策。
筆試題目偏難,給廣大考生朋友設置了一道障礙,使得今年的分數(shù)線低于預期,但同時也意味著這套試卷有著較高的區(qū)分度,讓更多高素質有實力的考生一舉脫穎而出。
積極應對面試考試——熟悉面試流程、了解三種形式
筆試的結束、筆試成績的公示、分數(shù)線的制定,標志著一萬余名經歷激烈“搏殺”的實力強勁的考生將進入面試階段的角逐。這是另一個更加火熱的“戰(zhàn)場”,也是通向公務員職位的必經之路。如何在面試中獲得勝利,是這一萬多名準公務員所要面對的問題。雖然此次考試大部分招錄的都是本科以上甚至碩士研究生、博士等高學歷、高素質人才,但應屆畢業(yè)生還是缺乏社會經驗和有待提升自身氣質。在直面面試考官之前,大家應做充足的準備工作。
一、面試流程
1.確定面試對象
由人事考試機構按照錄取1:3的比例,參照調劑因素、資格復核淘汰因素、體檢、政審淘汰因素等,確定一個基本的分數(shù)線。上線考生的筆試成績按照各個職位從高到低的原則排名,總分并列的,比較《行測》和《申論》合計分數(shù),進行成績排名,進入面試的考生名單和成績排名情況應在網(wǎng)站上予以公布,接受考生和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進行資格復審之后,人事考試機構確定最終正式進入面試的考生名單,考生將得到正式的面試通知書或考試證件,并得到面試的地點、時間和注意事項的通知。
2.面試報到抽簽
一般需要提前10—30分鐘到達指定地點報到,考試工作人員核對考生身份證件和面試通知書等相關證件。之后,考生抽簽確定分組和進場順序,有的地區(qū)是先抽分組簽,再抽順序簽。
3.候考
考生抽簽完畢后進入候考區(qū)等待考試,考試未結束不許隨便離開,有考場工作人員監(jiān)督。
4.進入考場
按照順序,考生依次進入考場。
5.答題
考生進入后,直接走到考生席,站定后向各位考官問好,得到“請坐”的指令后,考生可以落座,開始答題。
6.退場
考生回答完所有題目后,主考官一般要問考生是否還有其它補充,多數(shù)時間已到,考生此時一般回答無補充。主考官宣布請考生退場,到候分室等候分數(shù)。
二、考試形式
北京市公務員考試面試主要采取結構化面試和無領導小組談論兩種形式,但是,在公告中還特別提到,會面試可能采取“情景模擬”,盡管這是一種補充性的面試形式,但是卻有可能在考試中出現(xiàn),有了解的必要。
(一)結構化面試法
1.問答式:由考官按面試題本要求提問,考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解答。一般采用必答、選答、順應式解答三種形式。
相關推薦:北京2009上半年公考成績開始查詢 復試線105分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