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以其迅猛的發(fā)展速度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迅速轉變。從互聯(lián)網發(fā)展及其帶來的影響看,互聯(lián)網的使用和普及不僅僅只是一場媒體上的變革,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改變社會生活的一股重要力量。網絡日新月異的變化在給社會生活帶來變革的同時,給文化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不但傳承和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還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新的文化,擁有了新興的文化形態(tài)。對原有文化的整合以及新興的文化的形成就合成了正席卷整個人類的文化風暴——網絡文化。
一、網絡文化的特點
網絡文化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的形成與互聯(lián)網自身的特性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ヂ(lián)網所具有的特點影響著網絡文化的發(fā)展及網絡文化形態(tài)的形成。
(一)網絡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
斯拉姆被稱作是傳播學的集大成者,在這兒我們可以套用這樣一個概念,即網絡文化是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往的文化形態(tài)的表達方式,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同時也都具有各自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新的文化的出現并不表明舊文化的消亡,他們之間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在傳媒文化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報紙、廣播、電視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最好的例證。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使得文化形態(tài)更加豐富。
互聯(lián)網和手機媒體上網功能的成功開發(fā)與應用以及網絡文化形態(tài)的形成則對以往的文化形態(tài)構成了威脅。網絡打破以前技術的桎梏,將報紙、廣播、期刊、電視、書籍、音像等所有的優(yōu)點、長處和功能都集于一身而加以用之。無論是在信息發(fā)布和傳播的速度方面,還是在信息的存儲量和信息的表達方式方面,都是以往的媒介所不能比擬的。正是在網絡自身海量信息存儲功能和先進的網絡技術的庇護下,網絡文化才具有了這種優(yōu)越性,從而使其技壓群雄。
(二)網絡文化是一種無界的文化
網絡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時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交流文化時代。從尹韻公教授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化就是一種全球同步的文化。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當代科技成果的強力推動下,網絡把各個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6]。互聯(lián)網的超時空、跨地域性特點使網絡文化成為一種無界的文化。截至目前,也只有網絡文化這種文化形態(tài)能夠打破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時空觀,從而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形態(tài)。
(三)網絡文化的自主性和全民參與性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質,不論是什么人,什么樣的地位和學識,都可以通過網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通過這一點的展示,我們能推敲出文化話語霸權的轉變:即由精英階層保持話語霸權到平民擁有話語權。這一轉變讓大家看到了網絡文化享有的平等性(事實上是不平等的,雖然人人可以參與,但是由于知識水平等的限制,文化的話語霸權還是掌握在精英階層手里。這里平等享有是相對的)。
網絡文化的自主性則主要通過博客文化、論壇BBS文化等來體現。開不開博客,寫些什么內容,都是由網民自己決定。尤其是內容的提供方面,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選擇。網絡文化的自主性就在網民一系列自主的決策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四)網絡文化強勢發(fā)展
網絡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依賴于互聯(lián)網和手機媒體地推廣和普及,以及技術的提高和新技術的開發(fā)。目前網絡和手機的發(fā)展勁頭強勁(我國的網名2006年已經超過了1.3億人;報載,2007年全球將銷售十億部手機),這勢必帶動網絡文化的強勁發(fā)展。網絡文化依附于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那么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將會造就更加燦爛的網絡文化。
特別推薦:[中公網]2008年北京公務員考試輔導班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