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僅有7.5%的被調查者能夠接受大學每年5000元以上的學雜費收費標準,71.6%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的高等教育收費太貴。而在北京,有64%的居民家庭認為目前的高校學費太高;對于一家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33%認為很困難,37%認為勉強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認為毫無困難。北京尚且如此,農村就更不用說了。
(4)對當下中國大學收費高低的評判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事實判斷,即大學收費在事實上是高還是低;一是價值判斷,即這種高低好不好、可不可接受、要不要改變——事實判斷其實是一個不需要主管部門認定的東西,大學收費高還是低,作為承受者,公眾最有發(fā)言權;如今的現實正是大家都喊“讀不起書上不起學”,教育部門即使不承認,而事實也是客觀存在。在大學收費的判斷上,最核心的判斷應該是價值判斷,即高收費“可不可接受”和“要不要改變”的問題;一個負責任的公共部門,應該把事實判斷留給公眾來作,尊重公眾的意見,自身則專注于價值判斷層面的評判。
可以看到,此次坦承大學學費對困難家庭來說是“高了點”,教育部只是在事實判斷上松了口,而在價值判斷上,仍然堅持論證當下大學高收費的合理性。強調“學費對農民和貧困家庭,是高了一點”,是想說“學費對更多群體是不算高的”;強調“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的政策體系”,是想說“國家已經對高收費作了政策補償”——總之是傳遞出這樣的價值判斷:當下的高收費是可以接受的,用不著改變。
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農業(yè)國家,農村占了這個國家的絕大部分疆域,以農業(yè)為生的農民占了這個國家絕大多數的人口,高校收費讓農民的孩子讀不起大學,這樣的高收費能接受嗎?拿農民收入來比照高校學費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良知,也應該是對大學收費價值判斷的基線,豈能輕視這個最龐大的群體。
(5)現在大學收費已超越了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若不及時采取措施的話,很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的教育和社會問題,比如輟學率增加、教學質量下滑、貧困人口增加及犯罪活動猖獗等。為了杜絕或者說減少這些惡劣現象的發(fā)生,政府理應擔當起自身的職責,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紤]到高等教育的現實境況,筆者以為,政府可以通過廣泛征求民意的方式,制訂出一個科學合理的大學收費管制措施,對其采取“最高限價”。
所謂“最高限價”,也稱為“最高價格”,指的是政府為保持在低收入階層的人可以購買的限度內,規(guī)定某些特殊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準超越的價格。此種措施在抑制房價上漲方面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因為政府規(guī)定部分普通住宅最高限價,開發(fā)商則必須考慮到成本問題,勢必會想盡辦法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宣傳炒作,間接地遏止那些想著以“炒房”賺錢的投機商人,開發(fā)商便會以最實惠的方式來吸引購買者,而忽略欺詐性的超高價格。
其實,很多高校動輒開出巨額資金放到“形象工程”的建設上,間接地加大了高等教育成本的投入。比如部分高校建設豪華賓館、廣場、假山假湖及征地建大樓等,要是把這些也算進高等教育的成本中,接著將其轉換成學費的方式加以收取,其負擔自然就會轉移到在校的學生頭上。在此情境下,出現“學費上漲的比率超越了國民收入的比率,部分學生也因此上不起學”的現象,自然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學子以及其家長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若大學收費采取“最高限價”后,高校便會想著將有限的資金用到正當的地方,比如師資力量的提高,軟件設備的建設上面,因為他們從政府財政投人上得到的資金以及學費收取上的錢財是有限的,這些資金基本上能支撐高等教育運作的正常需要,不會降低教師的工資水準,也不會造成教學質量的下滑,高校要想取得外部的認可則只能依靠軟實力說話,而非強調于硬件基礎設備等“形象工程”方面的建設。
(6)接受采訪的國外大學校長與教授表示,制訂學費標準,應充分考慮學生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
韓國高麗大學常務副校長安文錫說,韓國公立大學的學費大約是每學期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l·4萬元;私立大學的學費大約是每學期4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8萬元。
他說,高麗大學是韓國頂尖的私立大學,學生交納的學費占學校總預算不到50%。“學校會充分考慮學生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不希望學費問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亞太學院執(zhí)行主任毛雷嘉說,墨西哥的大學在確定收費標準時,會充分考慮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過高的收費只會把學生嚇跑。
“高校收費越來越高,是個世界性問題。英國高校也面臨這個問題,明年就將提高學費!庇ǖ戏虼髮W教授艾麗思說,之所以提高學費,是因為近年來教學開支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而學校收入的增幅只有3%左右,提高學費對學校來講是無奈之舉。 艾麗思強調說:“有一點是明確的——我們絕不盈利!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