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壞賬準備重要的實質(zhì)性程序
關注3:
檢查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和核銷
(1)企業(yè)應根據(jù)所持應收賬款的實際可收回情況,合理計提壞賬準備,不得多提或少提,否則應視為濫用會計估計,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進行會計處理。
(2)對于單項金額重大的應收賬款,企業(yè)應當單獨進行減值測試,如有客觀證據(jù)證明其已發(fā)生減值,應當計提壞賬準備。
對于單項金額不重大的應收賬款,可以單獨進行減值測試,或包括在具有類似信用風險特征的應收賬款組合中進行減值測試。此外,單獨測試未發(fā)生減值的應收賬款,應當包括的具有類似信用風險特征的應收賬款組合中再進行減值測試。
(3)分析應收賬款賬齡,確定壞賬準備計提是否適當。
【例題5·簡答題】
注冊會計師通常依據(jù)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的相關認定確定審計目標,根據(jù)審計目標設計審計程序。下表給出了應收賬款的相關認定:
應收賬款的相關認定 |
審計目標 |
審計程序 |
存在 |
|
(1) |
權(quán)利和義務 |
|
(1) |
完整性 |
|
(1) |
計價和分攤 |
|
(1) |
要求:請根據(jù)表中給出的應收賬款的相關認定確定審計目標,并針對每一審計目標簡要設計兩項審計程序。
『正確答案』
應收賬款的相關認定 |
審計目標 |
審計程序 |
存在 |
存在 |
(1)向客戶函證 |
權(quán)利和義務 |
權(quán)利和義務 |
(1)檢查銷售合同、銷售發(fā)票和發(fā)運憑證 |
完整性 |
完整性 |
(1)選取發(fā)運憑證,追查至發(fā)票和銀行日記賬、應收賬款明細賬 |
計價和分攤 |
計價和分攤 |
(1)檢查期后已收回應收賬款情況 |
【例題6·簡答題】
Y公司系公開發(fā)行A股的上市公司,2011年3月20日,北京ABC會計師事務所的A和B注冊會計師負責完成了對Y公司2010年度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假定Y公司2010年度財務報告于2011年3月27日經(jīng)董事會批準和管理當局簽署,于同日報送證券交易所。2011年4月30日,Y公司召開2010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2010度財務報告。
在對Y公司的審計過程中,A和B注冊會計師關注到以下事項:
Y公司原采用余額百分比法計提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為應收款項(包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余額的5%。為更合理地核算壞賬,Y公司董事會決定自2010年度起改按賬齡分析法計提壞賬準備,根據(jù)債務單位的財務狀況、現(xiàn)金流量等情況,確定對應收款項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分別為:
賬齡1年(含1年,以下類推)以內(nèi)的,按其余額的6%計提;賬齡1—2年的,按其余額的30%計提;賬齡2—3年的,按其余額的50%計提;賬齡3年以上的,按其余額的80%計提。
Y公司2010年度未審財務報表尚未根據(jù)董事會的決定按賬齡分析法計提壞賬準備,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相應的壞賬準備期末余額分別為1 600 000元和520 000元,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的期末賬面余額分別為32 000 000元和10 400 000元,其明細余額組成分別為:
要求:
針對資料事項,如果不考慮審計重要性水平,請判斷A和B注冊會計師是否需提出審計處理建議?若需提出審計調(diào)整建議,請直接列示審計調(diào)整分錄(包括報表重分類分錄)。(審計調(diào)整分錄均不考慮對Y公司2010年度的稅費、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和負債、期末結(jié)轉(zhuǎn)損益及利潤分配的影響,下同)。
『正確答案』
針對資料事項,A和B注冊會計師應提請Y公司作重分類調(diào)整:
借:應收賬款――b公司 2 000 000
貸:預收款項――b公司 2 000 000
借:其他應收款――i公司 1 500 000
貸:其他應付款――i公司 1 500 000
Y公司應按賬齡分析法補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28 750 000+2 000 000)*6%+2 214 240*30%+957 760*50%+78 000*80%]-1 600 000=1 450 552(元)。
注冊會計師應提請Y公司調(diào)整: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計提的壞賬準備 1 450 552
貸: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1 450 552
Y公司應按賬齡分析法補提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9 782 000+l 500 000] *6%+245 800*30%+324 200 *50%+48 000* 80%]-520 000=431 160(元)。
注冊會計師應提請Y公司調(diào)整: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計提的壞賬準備 431 160
貸: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 431 160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