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認為執(zhí)行力是將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杰克-韋爾奇認為“卓越的執(zhí)行”(腳踏實地不打折扣的執(zhí)行)就是執(zhí)行力。百度的解釋:執(zhí)行力,就個人而言,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功的能力。
顯而易見,執(zhí)行力是指做事的能力,而管理者只需要找好會做事的人,并用好他,那么管理者的執(zhí)行力就高。漢高祖劉邦,正是這樣一位執(zhí)行力強的管理者,他曾經(jīng)分析他為何作為一個沒學歷沒業(yè)務(wù)能力的人,卻能打敗所有對手,成就一番事業(yè):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內(nèi)部管理我不如蕭何,帶領(lǐng)團隊拓展業(yè)務(wù)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用好他們,所以我成為了勝利者。漢高祖的總結(jié)畫龍點睛:用好有做事能力的人,管理者執(zhí)行力就強。
“用好”二字看似簡單,實際難于上青天。但管理者一旦修煉好了用人能力,就成就了大神通,能做一番大事業(yè),縱觀古今成大事業(yè)者,哪個不是善用人才的高手?哪個不是各有其管理的特性?
擺正角色清代名將年羹堯的失寵和繼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進京陛見為導火線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tǒng)范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態(tài)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年沒有擺正自己臣下的身份,做事超越本分,最終空有蓋世功績,卻落得慘死的結(jié)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定位。您可能在公司是一個經(jīng)理,但在家里是一個兒子、丈夫或者是父親。不同的角色,定位都不一樣。我們可以在公司訓斥自己的下屬,但是回到家用同樣的做事方式對待妻子時,就會出問題。擺正自己在不同角色的位置,迅速調(diào)整做事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與上司、與下屬、與客戶之間的平衡!白鍪孪茸鋈恕币舱f的同一個道理,只有你會做人了,人才才能凝聚在你的周圍。
皆宜其能《易經(jīng)》有云:“明相位,立德業(yè)”。只有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采取適度的策略,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yè)。如漢文帝的右丞相周勃,此人本來是一名武將,軍功很大,在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周勃僅次于蕭何、曹參、張敖,位列第四。周勃很樸實,對文縐縐的東西一向很反感,他不喜好文學,每次召見儒生和前來游說的人,總是面向東坐,責令他們:“快點對我說!边@是位成功的將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丞相。因為為將和為相有很大不同,為相比為將需要更多的治人本領(lǐng),周勃缺的恰恰是治人材能,儒生代表的是文人,是國家文官的主要來源,周勃不懂如何跟文人打交道,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合格的丞相。
無規(guī)矩則不成方圓,沒有嚴謹?shù)闹贫群茈y實現(xiàn)“集團軍大規(guī)模作戰(zhàn)”,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將士之間的默契,上下統(tǒng)一的價值觀、做事方式,那么必然組織效率低下,力量對沖在內(nèi)耗上,也不能留住人才。但是,凡人才都有自己的“毛病”,或者非常個性化,甚至不愛受到約束,經(jīng)常打破制度規(guī)則。用人者特別需要注意,在非原則性問題上,我們需要因地制宜地處理問題,不要不會變通。
我們的團隊中既需要“沙和尚”這樣的忠實員工,也需要“孫悟空,豬八戒”這樣的另類人才。
要善于求取和使用人才,做到“人臣皆宜其能”。善于求取和使用人才包含三個意思,一、發(fā)現(xiàn)人才不要輕易放過,二、在使用人才的時候要信任對方,三、擺正用人者與人才之間的位置不要越俎代庖。漢高祖劉邦用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清楚自己長短板,在屬下擅長的領(lǐng)域中,能放手讓人才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以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分析,他滿足了人才的認同感,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這樣的團隊,人才是沒有理由不效死力的。
兼聽果斷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輔助楚頃襄王、考烈王,聲名動天下?剂彝鯚o子,趙人李園欲獻其妹給考烈王而不得,遂獻于春申君。此事知之者無幾。不久,李園妹懷孕,李園兄妹與春申君瞞天過海,將李園妹獻于考烈王,生一子,立為太子。李園恐事情暴露,密謀致春申君于死地。春申君幕僚朱英多次提醒春申君提防李園,春申君不以為然?剂彝跛,李園果使人刺殺春申君。司馬遷評價春申君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有了可靠的人才,還要學會聽取意見。多聽取意見集思廣益,并鍛煉、培養(yǎng)下屬積極思考的能力,建立一只學習型的團隊。不少的王侯因為不聽忠言而家破人亡,也有不少領(lǐng)導因為過分的寵信下屬而被架空,最后人財兩空。
還有,就是當斷須斷。古語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及時決策抓住機遇,是作為一個管理者的令人信服的關(guān)鍵,如果優(yōu)柔寡斷不但錯失時機,且人才將棄之而去。強者僅僅“有德”是不足夠的,他可以在業(yè)務(wù)上不精通,但是不可以認不清眼前的形式,對路線的判斷不準確,對命令的執(zhí)行不堅決。
勇于自省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即位后窮兵黷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宮室,揮霍無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盜并起,天下大亂。武帝晚年漸有所悔,征和年間,他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的奏請,決定“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他“深陳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擾勞天下”,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坝墒遣粡统鲕姟6庳┫嘬嚽餅楦幻窈,以明休息,思富養(yǎng)民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晚年面對大廈將傾的危難局面,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調(diào)整了國家的內(nèi)外政策,不但使政權(quán)轉(zhuǎn)危為安,而且也為“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chǔ)。
學會不斷自省,抓住機遇。孫子認為為將特質(zhì)“智信仁勇嚴”中,勇正是描述管理者要善于自省,及時修正管理失誤,為抓住一閃即逝的發(fā)展機遇奠定堅實基礎(chǔ)。儒家經(jīng)典《中庸》中提到,知恥而后勇。管理存在問題不是發(fā)展的障礙,障礙是認識不到這些問題,或認識了卻不去解決它才是大問題。因此正視自己管理的失誤,及時修正,努力抓住發(fā)展機遇才是“大勇”。
自存而后圖他孫臏與龐涓,傳說中兩人同時受教于世外高人鬼谷子,但陰險的龐涓深知師弟孫臏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所以下山之后,他時刻關(guān)注著孫臏的去向。在魏國,龐涓受到了魏王的重用,指揮著魏軍橫行中原,戰(zhàn)無不勝。但當他聽說師弟孫臏下山的消息之后,就將他騙到了魏國,對他展開了一系列的迫害。
被挖去膝蓋骨的孫臏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師兄的魔爪,來到了齊國。從此師兄弟二人利用齊、魏兩個大國的軍隊上演了一場斗智的好戲。最終心術(shù)不正的師兄在馬陵道中了師弟的埋伏,全軍覆沒,自殺身亡。
而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最先忍辱負重以圖報復的卻是夫差。李一戰(zhàn),夫差的父親闔閭被勾踐打敗,受傷身亡。臨死前囑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從此拉開了夫差與勾踐長達20余年的恩怨。兩年后,夫差興兵南征,夫椒之戰(zhàn),吳軍幾乎全殲越軍。就在越國唾手可得之際,夫差卻答應(yīng)了勾踐的投降請求,給了死對頭以喘息之機。
之后的幾年間,勾踐象奴隸一樣侍奉著夫差,把仇恨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里。麻痹的夫差最后還是放勾踐回了國。死中得活的勾踐勵精圖治,準備了整整20年,終于等到了報復的機會,一舉全殲了吳軍,把夫差逼到了絕路。天真的夫差希望勾踐像當年自己放他一馬那樣放吳國一馬?杀人侠、陰狠得多的勾踐根本不給他任何機會。夫差在絕望中自殺,結(jié)束了兩人長達20余年的爭斗。
存身是自我保全之道,孫臏、勾踐都是大智慧者,但是大智慧大能力者在發(fā)揮自己才能前,如果沒有“裝瘋賣傻”甚至“嘗便斷病”保全自身,那么就沒有他們波瀾壯闊的后半生。可見,一個用人者,在鍛煉自身“任賢用能”的本領(lǐng)時,同時需要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和自己的位置,為開創(chuàng)更大的舞臺奠定條件。孫子兵法說為將者首先要有大智慧,除了講述帶領(lǐng)團隊需要有靈活的因地制宜方法外,更說明存身之道才是萬法的基礎(chǔ)。
管理者執(zhí)行力的高低,遠不止上述提取,但其中關(guān)鍵在于“用人”能力的高低。如何才能用好人,韓非子用人智慧的核心理念說的非常清楚:“德者用之本,正者法之始,法者才之道,才者諫之源,諫者謀之基,斷者勝之要,謀者斷之路,立者諸之先!
但這句話何解?如何應(yīng)用在我們現(xiàn)代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去呢?
我們把德才兼?zhèn)涞娜朔Q之為人才,其實人才是以“德”為先的。孫子兵法講到作為一個好的將領(lǐng)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個特質(zhì),其中“仁”講的就是管理者必須有德。以德服人,才能樹立自己的用人權(quán)威,才能令將士用命。只會夸夸其談的領(lǐng)導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自己不下俯首帖耳的。
管理人員的執(zhí)行力,需要管理人員的辛苦修持,“它”不會從天而降,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如果從“人力有時而窮”角度考慮,無法成為全才,那么就選修一項。要么成為“管理專才”,要么成為“業(yè)務(wù)精英”。如果本身是“業(yè)務(wù)精英”卻強迫成為“管理專才”那么很容易成為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業(yè)務(wù)能力強,專業(yè)水平高,管理執(zhí)行力低的管理者。
相關(guān)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