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公布,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無論是對網絡食品抽檢采取“神秘買家”的制度,還是強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抑或是突出社會共治在跨區(qū)監(jiān)管中的作用,都將為保障網絡餐飲安全建起“制度屏障”。
當餐飲遇上“互聯網+”,一個新的就餐形式——外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然而,外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滋生了食品安全、黑心作坊等新問題。
為了保障外賣食品安全,北京、上海多地紛紛出臺網絡餐飲相關監(jiān)管規(guī)定,要求餐飲平臺嚴格審核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經營許可資質,并在網上公示。有的地方還要求要標示食品加工制作時間和消費時限。然而,規(guī)定在現實中,卻屢遭尷尬。不少外賣工作人員,不僅因“不清楚”規(guī)定,而不在外賣包裝上標明食用時限,就連公示經營許可資質,都流于形式。如此種種,不禁令人反思:網絡餐飲時代,舌尖上的安全,該如何保障?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律存在不少盲區(qū),監(jiān)管也有空缺。從第三方平臺審核流于形式,到屢屢曝光的“地溝油廚房”,再到頻頻出現的送餐員“無證上崗”,網絡餐飲,讓人歡喜讓人憂。“不能進的廚房,不能說的秘密”。這樣的調侃,多少說出了消費者的無奈和擔憂。
[對策措施]
中公教育總結:
一方面網絡餐飲與普通餐飲不同,互聯網上的餐飲,在送達之前,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配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出現問題,都需要有監(jiān)管的力量。
另一方面互聯網訂餐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黑作坊”被查獲之后,受罰的不能只是店鋪經營者,在核查環(huán)節(jié)“放水”的網絡訂餐平臺也要被處罰并記錄在案。
三是消費者要提高消費維權意識。食品安全關乎每一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網上訂餐務必索取消費票據,留存交易憑證,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如發(fā)現餐飲安全衛(wèi)生問題,要做好證據留存,依法主動維權,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