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4 頁:計算分析題 |
第 5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6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7 頁:計算分析題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D
【解析】債券的基本要素包括面值、票面利率、到期日、計息方式和付息方式等。股價屬于股票的要素。
2.
【答案】A
【解析】債券股價的基本模型:
3.
【答案】B
【解析】PV=2000×5%×(P/A,8%,3)+2000×(P/F,8%,3)=100×2.5771+2000×0.7938
=1845.31(元)。
4.
【答案】C
【解析】計算債券價值時折現(xiàn)率應(yīng)選市場利率或投資人要求的必要報酬率。
5.
【答案】A
【解析】當(dāng)其他因素不變時,債券的面值越大,債券價值越大。
6.
【答案】B
【解析】PV=(1000×6%)/2×(P/A,8%/2,8×2)+1000×(P/F,8%/2,8×2)=30×11.6523+1000×0.5339=883.469(元)。
7.
【答案】B
【解析】對于分期付息債券,當(dāng)債券的面值和票面利率相同,票面利率高于必要報酬率(即溢價發(fā)行的情形下),如果債券的必要報酬率和利息支付頻率不變,則隨著到期日的臨近(到期時間縮短),債券的價值逐漸向面值回歸(即降低),所以離到期日期限越長的債券,價值越高。
8.
【答案】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的有效年利率與計息期利率的關(guān)系。由于平價發(fā)行的分期付息債券的票面計息期利率等于到期收益率的計息期利率,所以,計息期利率為4%,則有效年利率= -1=8.16%。
9.
【答案】D
【解析】對于流通債券,債券的價值在兩個付息日之間是呈周期性波動的,其中折價發(fā)行的債券其價值波動上升,溢價發(fā)行的債券其價值波動下降,平價發(fā)行的債券其價值的總趨勢是不變的,但在每個付息日之間,越接近付息日,其價值越高。
10.
【答案】C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債券到期收益率的計算。由于是溢價購買的,所以購買價格等于其面值×(1+10%)。計算到期收益率是求解含有貼現(xiàn)率的方程,即:現(xiàn)金流出的現(xiàn)值=現(xiàn)金流入的現(xiàn)值。
假設(shè)面值為M,到期收益率為i,則有:
M×(1+10%)=M×(1+3×8%)×(P/F,i,3)
(P/F,i,3)=1.1/(1+3×8%)=0.8871
經(jīng)查表
當(dāng)i=4%時,(P/F,4%,3)=0.8890
當(dāng)i=5%時,(P/F,5%,3)=0.8638
11.
【答案】A
【解析】零增長股票的價值模型就是假設(shè)未來股利不變,其支付過程是永續(xù)年金。
12.
【答案】D
【解析】我國目前各公司發(fā)行的都是不可贖回的、記名的、有面值的普通股票,只有少量公司過去按當(dāng)時的規(guī)定發(fā)行優(yōu)先股。
13.
【答案】B
【解析】股票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和標(biāo)準(zhǔn)分類:按股東所享有的權(quán)利,可分為普通股和優(yōu)先股;按票面是否標(biāo)有持有者的姓名,分為記名股票和不記名股票;按股票票面是否記明入股金額,分為有面值股票和無面值股票;按能否向股份公司贖回自己的財產(chǎn),分為可贖回股票和不可贖回股票。
14.
【答案】C
【解析】股票價值=5/8%=62.5(萬元)。
15.
【答案】A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股票價值的計算。該股票的價值=500×(P/A,9%,5)+4500×(P/F,9%,5)=500×3.8897+4500×0.6499=4869.4(元)。
16.
【答案】B
【解析】根據(jù)已知條件:
(1)先計算投資的必要報酬率(資本資產(chǎn)定價模型)
RS=5%+2×8%=21%
(2)計算股票價值(固定增長股票價值模型)
P=D1/(Rs-g)=1/(21%-5%)=6.25(元)
17.
【答案】C
【解析】假設(shè)股票的價格是公平市場價格,證券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在任一時點證券價格都能完全反映有關(guān)該公司的任何可獲得的公開信息,而且證券價格對新信息能迅速作出反應(yīng),這種假設(shè)條件下,股票的期望收益率等于其必要報酬率。
18.
【答案】D
【解析】股票的期望報酬率=0.8/15+5%=10.33%。
19.
【答案】B
【解析】可持續(xù)增長率即股利增長率為8%,則0.75×(1+8%)/18+8%=12.5%。
相關(guān)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