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7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內科學》預習講義匯總
第二節(jié) 胸 痹
【概說】
一、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二、沿革。
1、《內經》最早描述胸痹的臨床癥狀,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稱,
2、《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并專門進行論述。病因病機:“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認為乃本虛標實之證。主要治療法則:取溫通散寒,宣痹化濕。主要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等
3、宋金元時代有關胸痹的治療方法已十分豐富。
4、明清時期對胸痹認識進一步提高。
5、后世醫(yī)家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
三、討論范圍。主要見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也可見于心包炎,二尖瓣脫垂綜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出現胸悶、心痛徹背、短氣,喘不得臥等癥狀者,均可參照本病證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三臟。
2、臨床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氣虛、陰傷、陽衰,及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表現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甚至陽衰陰竭,心陽外越。標實——瘀血,寒凝、痰濁、氣滯,且又可相互為病,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痰瘀交阻等。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
3、胸痹發(fā)展趨勢,由標及本,由輕轉劇。
輕者——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上乘,阻滯氣機,臨床表現胸中氣塞,短氣。
重者——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氣機痹阻,臨床表現不得臥,心痛徹背。
4、有緩作與急發(fā)之異。
緩作——漸進而為,日積月累,始則偶感心胸不舒,繼而心痞痛作,發(fā)作日頻,甚則心胸后背牽引作痛。
急作——素無不舒之感,或許久不發(fā),因感寒、勞倦、七情所傷等誘因而猝然心痛欲窒。
5、病機轉化可因實致虛,亦可因虛致實。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胸痹以胸部悶痛為主癥,患者多見膻中或心前區(qū)憋悶疼痛,甚則痛徹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內側等部位,呈反復發(fā)作性,一般持續(xù)幾秒或幾十分鐘,休息或用藥后可緩解。
2、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嚴重者可胸痛劇烈,持續(xù)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重,可發(fā)生猝死。
3、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勞過度,抑郁惱怒或多飲暴食,感受寒冷而誘發(fā),亦有無誘因或安靜時發(fā)病者
二、病證鑒別
1、胸痹與懸飲的鑒別:懸飲、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當為胸悶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內側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突然發(fā)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后得以緩解。懸飲為胸肋脹痛,持續(xù)不解,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證候。
2、胸痹與胃脘痛的鑒別: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當心而痛之稱,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混淆。胸痹以悶痛為主,為時極短,與飲食有關,休息、服藥?删徑。胃脘痛與飲食相關,以脹痛為主,局部有壓痛,持續(xù)時間較長,常伴有泛酸、嘈雜、噯氣、呃逆等胃部證候。
3、胸痹與真心痛的鑒別: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fā)展;癥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xù)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節(jié),脈微或結代等危重證候。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歷年真題及答案下載|題庫估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