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為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一個多功能的器官,具有消化器、呼吸器、發(fā)音器和感覺器的生理機能。
口腔(Oral Cavity)前壁為唇,經(jīng)口裂通向外界,后經(jīng)咽門與口咽槽骨形成牙弓將口腔分為兩部分,牙列與唇頰之間為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um),牙列以內(nèi)為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
(一)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為位于唇、頰與牙列、牙齦及牙槽骨牙弓之間的蹄鐵形的潛在腔隙,在息止頜位時,此腔隙經(jīng)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見以下具有臨床意義的表面解剖標志。
口腔前庭溝:口腔前庭溝亦稱唇頰齦溝。即口腔前的上、下界。溝呈蹄鐵形,為唇頰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溝槽。前庭溝粘膜下組織松軟,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術切口部位。
上、下唇系帶:上、下唇系帶為前庭溝中線上扇形或線形的粘膜小皺襞,上唇系帶較下唇系帶明顯。制作義齒時,基托邊緣應注意此關系。兒童的上唇系帶較為寬大,并可能與切牙乳頭直接相連。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唇系帶也應逐漸縮小,如果持續(xù)存在,則上頜中切牙間隙不能自行消失,影響上頜中切牙的正常排列,需手術治療。
頰系帶:頰系帶為口腔前庭溝相當于上、下尖牙或雙尖牙區(qū)的扁形粘膜皺襞,其數(shù)目不定。一般上頰系帶較明顯,義齒基托邊緣應注意此關系。
腮腺導管口:在平對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的頰粘膜上,呈乳頭狀突起。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導管內(nèi)注射治療時,須找到此導管口。
磨牙后區(qū):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墊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頜第三磨牙的后方,該三角的底朝前,為下頜第三磨牙的頸緣,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墊為覆蓋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軟組織,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時,磨牙后墊常顯紅腫。
翼下頜皺襞:翼下頜皺襞為伸延于上頜結節(jié)后內(nèi)方與磨牙后墊后方之間的粘膜皺襞,其深面為翼下頜韌帶所襯托。該皺襞是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也是翼下頜間隙及咽旁間隙口內(nèi)切口的部位。
頰墊尖:大張口時,平對上、下頜后牙面間頰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稱頰墊。其尖稱頰墊尖,向后鄰近翼下頜皺襞前緣,此尖約相當于下頜孔平面,為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頰墊深面為頰脂墊。該墊因系脂肪組織構成,因而頰墊尖的位置有時不恒定,該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遠離翼下頜皺襞,此時麻醉穿刺點應作相應的調(diào)整。
(二)固有口腔
固有口腔亦稱口腔本部,可見以下具有臨床意義的解剖標志。
腭:分隔口腔和鼻腔,腭分為前2/3的硬腭及后1/3的軟腭兩部分,硬腭在腭前部有骨質(zhì)部分,軟腭在腭后部有肌肉可活動部分。軟腭后緣正中突出部為懸雍垂。腭參與發(fā)音,言語及吞咽等活動。
舌:分為舌體和舌根兩部分。前2/3為舌體活動度大,后1/3為舌根,活動度小,參與咽前壁的構成,舌背粘膜粗糙與舌肌緊密相連。舌前2/3遍布乳頭,分下列四種:絲狀乳頭數(shù)目最多,但體積甚小,呈天鵝絨狀,布于舌體上面,司一般感覺。菌狀乳頭、數(shù)目較少、色紅、分散于絲狀乳突之間而稍大,有味蕾,司味覺。輪廓乳頭,一般為7-9個,體積最大,排列于界溝前方。乳頭周圍有深溝環(huán)繞,溝內(nèi)有味蕾,司味覺。葉狀乳頭,為5-8條并列皺襞,位于舌側緣后部,含味蕾,司味覺。舌的感覺神經(jīng):后體部為舌神經(jīng),舌根部為舌咽神經(jīng)。舌的運動為舌下神經(jīng)所支配。舌的味覺神經(jīng)為面神經(jīng)的鼓索支,該支加入到舌神經(jīng),分于舌背粘膜。
舌系帶:在舌腹面中線基底部。如其發(fā)育異常,過短或附著過前時,限制舌的活動,常造成吮吸、咀嚼及言語障礙,可作系帶修整術加以矯正。
頜下腺導管開口:位于舌系根部兩側,呈對稱性乳頭狀突起。
口底:位于舌位下,由口底粘膜、肌肉等組織所構成。臨床上包含舌下、頜下、頦下諸間隙。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