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可以概括為( )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B.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生產力反作用于生產關系
C.生產力的發(fā)展可以不受生產關系制約
D.生產關系可以完全脫離生產力而超前發(fā)展
3.商品的交換價值是( )
A.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B.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C.商品價值的具體內容
D.商品使用價值的具體內容
4.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 )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個別勞動量成正比
C.生產該商品的部門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D.生產該商品的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5.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
B.交換價值與價值的矛盾
C.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
D.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6.貨幣執(zhí)行支付手段職能時,因購銷債務相互抵銷會使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
A.增加 B.減少
C.不變 D.與到期支付總額相等
7.通過對價值增殖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資本的本質是( )
A.貨幣,貨幣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資本
B.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資本
C.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D.以貨幣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8.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主要區(qū)別是( )
A.前者是靠延長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取得的
B.前者是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長工作日取得的
C.前者是靠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長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取得的
D.前者是以技術進步為條件的,后者是以技術不變?yōu)闂l件的
9.在資本主義工資形式上,工人的( )
A.勞動全部表現(xiàn)為有酬勞動
B.勞動全部表現(xiàn)為無酬勞動
C.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在時間上能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
D.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在空間上能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
10.資本集中( )
A.既能擴大個別資本,也能增大社會總資本
B.只能擴大個別資本,不能增大社會總資本
C.只能提高個別資本有機構成,不能提高社會資本有機構成
D.只能提高社會資本有機構成,不能提高個別資本有機構成
11.在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生產階段,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是由( )
A.貨幣資本變?yōu)樯a資本
B.生產資本變?yōu)樯唐焚Y本
C.商品資本變?yōu)樨泿刨Y本
D.生產資本變?yōu)樨泿刨Y本
12.商品資本循環(huán)的公式是( )
A.G-W…P…W′-G′
B.P…W′-G′·G-W…P
C.W…P…W′-G′·G-W
D.W′…G′·G-W…P…W′
13.某企業(yè)的一臺機器價值10萬元,其使用年限為5年,每年該機器生產的產品為1萬件,不考慮無形磨損,該機器生產的每件產品中所包含的機器折舊費是( )
A.20元 B.10元 C.2元 D.1元
14.若年剩余價值率等于剩余價值率,則表明可變資本年周轉次數(shù)( )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零
15.平均利潤進一步模糊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是因為( )
A.利潤被視為可變資本的產物
B.利潤被視為不變資本的產物
C.所有部門所獲得的剩余價值和利潤在量上相等
D.各部門按預付資本所得的利潤在量上相等
16.平均利潤形成后,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大于實際得到利潤的部門,其資本有機構成( )
A.高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B.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C.等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D.與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無關
17.商業(yè)資本家支出的各種流通費用也要獲得( )
A.壟斷利潤 B.產業(yè)利潤
C.平均利潤 D.超額利潤
18.資本主義銀行通過部門競爭獲得的平均利潤在數(shù)量上是( )
A.按銀行借入資本計算的
B.按銀行貸出資本計算的
C.按銀行吸收的全部資本計算的
D.按銀行自有資本計算的
19.資本主義利息是( )
A.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B.企業(yè)利潤的一部分
C.超額利潤的一部分 D.農業(yè)地租的一部分
20.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 )
A.全部剩余價值
B.相當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
C.相當于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
D.相當于土地固定資本投資利息的那部分剩余價值
21.資本家建立各種壟斷組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 )
A.獲取壟斷利潤 B.控制商品市場
C.維持壟斷價格 D.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治
22.金融資本是指( )
A.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的總和
B.銀行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的總和
C.壟斷的工業(yè)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的融合
D.國家銀行資本與私人銀行資本的融合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