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刮得者、細(xì)研)稱二兩,杏仁(揀凈者、去雙仁者、百四十個(gè)、去尖、湯浸一宿、去皮、別研極爛如膏),南木香(去蘆頭)二兩半,丁香(新揀者)一兩半,川乾姜(炮制)一兩,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二十個(gè),巴豆七十個(gè)(去皮、心、膜、研細(xì)、出盡油如粉)。
制法: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馀四味搗為細(xì)末,與前三味同拌,研令細(xì),用好蠟匱和,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滓,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nèi)煮蠟熔,數(shù)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取蠟稱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于銚內(nèi)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nèi)乘熱拌和前項(xiàng)藥末;秋冬修和,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熱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以油單紙裹,旋圓服餌。
功能主治: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不能轉(zhuǎn)化,或因氣傷冷,因饑飽食,醉酒過多,心下堅(jiān)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疼,霍亂吐瀉,大便頻并,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谷不消,愈而復(fù)發(fā)。又治中酒嘔吐,痰逆惡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悶,四肢倦醫(yī)怠,不欲飲食。又治妊娠傷冷,新產(chǎn)有傷,若久有積寒吃熱藥不效者。又治久病形羸,荏苒歲月,漸致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或進(jìn)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積冷,并悉治之。又治小兒脾胃虛弱,累有傷滯,糞白臭,下痢水谷,每服五粒黍米大,乾姜湯下,不拘時(shí)候。前項(xiàng)疾證,連綿月日,用熱藥及取轉(zhuǎn)并不成效者。常服用途用量:旋圓如綠豆大,每服三、五粒,量虛實(shí)加減,溫水吞下,不拘時(shí)候。大病不過三服,便見痊愈。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備注:此藥溫?zé)o毒,并不燥熱,不損胃氣,亦不吐瀉,止是磨化積聚,消逐溫冷,療飲食所傷,快三焦滯氣。此高殿前家方也。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