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jīng)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fā)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正文】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禁忌: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方解:
本方病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fā)熱、口燥咽干等。癥雖不同,病本則一,總由中焦虛寒所致。治當(dāng)溫中補虛而兼養(yǎng)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zhì)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藥湯,重用飴糖組成,然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桂枝為君,具有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虛,營衛(wèi)不和證;本方以飴糖為君,意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中焦虛寒,虛勞里急證。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