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 B.認識的”源”和”流”的關系
C.主管和客觀的關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42.堅持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就是在認識論上堅持了
A.可知論 B.唯物論 C.辯證法 D.唯心論
4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的基礎是
A.客觀對象 B.認識的主體 C.認識的客體 D.社會實踐
44.認識的起點是感覺,這是
A.只有唯物主義才承認的觀點 B.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以承認的觀點
C.只有辯證唯物主義才承認的觀點 D.唯心主義承認的觀點
45.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是否被多數人擁護 B.是否被社會普遍承認
C.是否與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
46.真理一元論認為對于一個確定的對象
A.只能有一種認識 B.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
C.真確的認識只能一次獲得 D.正確的認識只能用一種方法獲得
4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物主義 C.機械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
48.真理的發(fā)展是一個
A. 真理和謬論不斷調和的過程 B.真理和謬論相互補充的過程
C. 真理和謬論相互轉化的過程 D.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過程
49.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因為
A.有些真理根本無法通過實踐來檢驗
B.實踐檢驗必須有邏輯證明來補充
C.社會實踐總受歷史條件的限制
D.不同人,不同階級有不同實踐
50.劃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是
A.是否承認階級斗爭 B.是否承認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性
C.是否承認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D.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51.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鑰匙”是
A.勞動發(fā)展史 B.階級斗爭史 C.思想發(fā)展史 D.國家發(fā)展史
52.人類社會變化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
A.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B.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現 D.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條件
53.唯物史觀的出發(fā)點是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類之愛 D.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
54.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尺度是
A.生產工具 B.勞動對象 C.勞動者技能的高低 D.產品的質量
55.生產關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
A.產品的分配關系 B.產品的交換關系 C.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D.人們所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
56.社會存在是指
A.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的總和 B.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
C.生產關系方面的總和 D.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總和
57.國家的本質是
A.社會各項事業(yè)的管理者 B.社會秩序的維護者
C.國家領土完整的保護者 D.統(tǒng)治階級壓迫被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
58.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本類型是
A.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B.集體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
C.私有制和公有制 D.資本家所有制和農民所有制
59.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文化的社會功能的是
A.教化功能 B.信息功能 C.促進社會發(fā)展功能 D.強制功能
60.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A.人與自然的矛盾
B.人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C.先進與落后,開拓進取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6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因為
A.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則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
B.生產力是熱與自然之間,生產關系則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C.生產力是原本的、第一性的因素,生產關系則是派生的、第二因素
D.生產力是具有能動性的因素,生產關系則是消極被動的關系
62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標志是看它是
A. 生產資料私有制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B. 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還是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C. 社會話大生產還是個體小生產
D. 封閉的自然經濟還是市場經濟
6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說明實行這種制度遵循了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
C.生產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會經濟制度決定生產力狀況的原理
64.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
A.根本動力 B.唯一動力 C.最終動力 D.直接動力
65.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中
A.生產力系統(tǒng)各要素的總和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
C.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D. 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各社會關系的總和
66.上層建筑有兩大部分組成,它們是
A.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 D.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
67.階級劃分的主要標志是各種社會集團
A.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不同 B.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
C.在勞動組織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勞動產品的多寡不同
68階級斗爭根源與不同階級
A.在政治態(tài)度上的根本對立 B.在思想觀念上的根本對立
C.在物質利益上的根本對立 D.在社會分工上的不同地位
69.認為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是受社會條件制約的觀點是
A.天命論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C.唯意志論觀點 D.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70.社會進步是指
A.社會政治的發(fā)展 B.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處 D.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71.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C. 各族人民的和睦相處 D.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
72.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是
A.生產關系的改變 B.生產力發(fā)展 C.文化素質的提高 D. 人與人的團結一致
7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多次封建王朝復辟,這說明
A.社會進步無規(guī)律可言 B.社會進步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C.社會進步是人們的主觀愿望 D.社會進步沒有客觀標準
74.人的本質屬性是
A.自然屬性 B.先天屬性 C.生理屬性 D.社會屬性
76.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它們是
A.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 B.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
C.潛在價值和現實價值 D.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77.人生觀是人們
A.對世界的根本看法 B.對人生目的的意義和根本看法
C.對人性的根本看法 D.對主觀領域的根本看法
78.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是
A.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B.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
C.前進和倒退相互交替的過程 D.進步與落后相混雜的過程
79.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
A.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歷史 B.不受必然性制約的絕對自由
C.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D.按照多數人的意見去行動
80.人類解放就是
A.實現絕對自由 B.不受任何束縛和限制
C.擺脫盲目必然性和社會關系的奴隸 D.創(chuàng)造有利于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律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