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I部分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提出“掌握學習”理論的教育心理學家是( )
A.布盧姆
B.布魯納
C.加涅
D.奧蘇貝爾
2.下列屬于教學的一個基本單位,指在一定的時間內,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達到教學目的的是( )
A.教育
B.教學
C.課
D.學校教育
3.教師可能兼任少先隊輔導員,這屬于教師角色中的( )
A.教員
B.課堂管理者
C.辦事員
D.團隊活動領導者
4.教師常有一種錯覺,以為學生必定按他們講的意義去理解。這屬于課堂交往障礙中的( )
A.課堂語言障礙
B.課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C.角色地位障礙
D.課堂結構障礙
5.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分期論,嬰兒繞行茶幾以取它后面的玩具,不再僅從茶幾下爬過。這時的嬰兒處于( )
A.感覺運動階段
B.思維準備階段
C.思維階段
D.抽象思維階段
6.心理年齡特征并不經(jīng)常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不可能完全不相同。這說明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具有( )
A.可變性
B.穩(wěn)定性
C.永恒性
D.不可知性
7.皮亞杰認為,7至11歲的兒童認知發(fā)展處于( )
A.思維準備階段
B.思維階段
C.感覺運動階段
D.抽象思維階段
8.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的核心原理乃是他所稱的( )
A.新生論原理
B.認知論原理
C.道德論原理
D.學習論原理
9.在下列遷移中,先前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 )
A.正遷移
B.負遷移
C.順向遷移
D.逆向遷移
10.下列哪位的理論被稱為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 )
A.弗洛伊德
B.斯金納
C.羅杰斯
D.巴甫洛夫
11.能增強似是而非的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目的在于比較新材料與認知結構相似材料的組織者是( )
A.陳述性組織者
B.比較性組織者
C.一般性組織者
D.概括性組織者
12.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叫( )
A.正遷移
B.負遷移
C.順向遷移
D.逆向遷移
13.問題解決的最后一個階段是( )
A.分析問題
B.提出假設
C.發(fā)現(xiàn)問題
D.檢驗假設
14.知識的鞏固是指對所學知識的( )
A.持久保持
B.短暫保持
C.再次學習
D.過度學習
15.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jù)目的去支配、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并不斷地克服困難,從而實現(xiàn)目的的心理過程是( )
A.注意
B.情緒
C.情感
D.意志
16.從學習動機內容盼陛質來劃分,學習動機可分為( )
A.外來動機和內在動機
B.正確的動機和錯誤的動機
C.間接動機和長遠動機
D.直接動機和短近動機
17.某些小學開展“校內外結合整體優(yōu)化教育實驗”,創(chuàng)設了各種課外活動班,這種教學策略屬于( )
A.水平充實制
B.垂直充實制
C.固定特殊班級制
D.彈性特殊班級制
18.以下思維活動中,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最早關注的研究是( )
A.求異思維
B.求同思維
C.發(fā)散思維
D.聚合思維
19.用數(shù)學的方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描述是( )
A.測量
B.測驗
C.評定
D.評價
20.在各類學習評定中,一般在教和學的過程中進行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學結果,探究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的缺陷,以便對教學工作進行調整的是( )
A.配置性評定
B.形成性評定
C.總結性評定
D.綜合性評定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