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不定項選擇題 |
第 3 頁:填空題;判斷說明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4 頁:答案:不定項選擇題 |
第 5 頁:答案:填空題;判斷說明題;簡答題 |
第 6 頁:答案:論述題 |
五、論述題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fā)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如果個體能夠成功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和沖突,就會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或解決的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fā)展。(4分)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fā)展貫穿于個體的一生,整個發(fā)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習信任的階段(從出生到l8個月左右)。這個階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與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就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
第二階段,成為自主者的階段(18個月一4歲)。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人格發(fā)展的任務就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1分)
第三階段,發(fā)展主動性的階段(4—6歲)。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主動性,克服內疚感。(1分)
第四階段,變得勤奮的階段(6—12歲)。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奮感對自卑感,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1分)
第五階段,建立個人同一性的階段(12~20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人格發(fā)展的任務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1分)
第六階段,承擔社會義務的階段(20~24歲)。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親密對孤獨,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1分)
第七階段,顯示充沛感的階段(24—50歲)。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對頹廢感,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充沛感。(1分)
第八階段,達到完善的階段(50歲以后)。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對絕望,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1分)
初中和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兒童開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時期,教師要理解學生需要大量的機會來體驗各種職業(yè)和社會角色,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我,通過討論的形式使他們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在這當中,要始終給予學生有關其狀況的真實的反饋信息,以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確定合理的、適當?shù)淖晕彝恍。教師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切不可簡單地將其當作“孩子”來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關人員面前貶低或輕視他們。(3分)
2.答:(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shù)量與質量(2分)
、賻椭鷮W生牢固地記憶知識。(1分)
知識記憶得越牢固、越準確,提高得也就越快、越準確,成功地解決問題的可能眭也就越大。
、谔峁┒喾N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1分)
只有深刻領會和理解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憶和有效地應用,因此,教師要重視概括、
抽象、歸納和總結。
、壑匾曋R間的聯(lián)系,建立網絡化結構。(1分)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2分)
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1分)
、谕饣悸,進行顯性教學。(1分)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2分)
應避免低水平的、簡單的提問或重復的機械練習,防止學生埋沒于題海之中,應考慮練習的質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段等來精選、設計例題與習題。(1分)
(4)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3分)
、俟膭顚W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
、诠膭顚W生多角度提出假設。
、酃膭钭晕以u價與反思。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