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習動機
第一節(jié) 學習動機概述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與結構
(一)動機及其功能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或內(nèi)部動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動機會促使人產(chǎn)生某種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動機的作用下,人的行為將指向某一目標;三是強化功能,即當活動產(chǎn)生以后,動機可以維持和調整活動。
(二)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nèi)在過程或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學習的動機系統(tǒng)。
1.學習需要與內(nèi)驅力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愿望或學習意向,包括學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信念等。內(nèi)驅力也是一種需要,但它是動態(tài)的。從需要的作用上來看,學習需要即為學習的內(nèi)驅力。
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驅力組成,即認知內(nèi)驅力、自我提高內(nèi)驅力和附屬內(nèi)驅力。也就是說:①認知內(nèi)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tǒng)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②自我提高內(nèi)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yè)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識和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學業(yè)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③附屬內(nèi)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也不把學業(yè)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的手段,而是為了從長者或同伴那里獲得贊許和接納。自我提高和附屬內(nèi)驅力都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要,屬于外部動機。
應該說明的是,認知內(nèi)驅力、自我提高內(nèi)驅力和附屬內(nèi)驅力在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變,通常是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兒童早期,附屬內(nèi)驅力最為突出,他們努力獲得學業(yè)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家長的期待,并得到家長的贊許。到了兒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屬內(nèi)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來自同伴、集體的贊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贏得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nèi)驅力和自我提高內(nèi)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
2.學習期待與誘因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的主觀估計。學習期待與學習目標密切相關,但兩者不能等同。學習目標是個體通過學習活動想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而在個體完成學習活動之前,這個預想結果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頭腦之中的。因此,學習期待是學習目標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
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誘因可以是簡單的物體,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復雜的事情,如名譽、地位等。凡是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行為,即趨向或接近某一目標的刺激物,被稱為積極誘因。例如,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師所提供的獎品、成績等都是積極的誘因。相反,消極的誘因可以產(chǎn)生負性行為,即離開或回避某一目標。
學習期待是靜態(tài)的,而誘因是動態(tài)的,它將靜態(tài)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說就是學習的誘因。
二、學習動機的種類
(一)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
根據(jù)學習動機內(nèi)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判斷學習動機高尚與低級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會和集體。高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他主義,即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中小學生勤奮、努力學習各門功課,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祖國繁榮昌盛的重任,所以現(xiàn)在要打好基礎,踏實地掌握科學知識。低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動機只來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學生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個人的名譽、地位或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等,這是自私的、狹隘的,因而是低級的。
(二)近景的直接生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根據(jù)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近景的直接性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聯(lián)的,來源于對學習內(nèi)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例如,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對某門學科的濃厚興趣,以及老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教學內(nèi)容的新穎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這類動機比較具體,且有實際效能,但作用較短暫而不穩(wěn)定,容易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前途相聯(lián)的。例如,中小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爭取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榮譽等,都屬于間接性的動機。這類動機一旦形成,就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不易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變,能在較長時間內(nèi)起作用。
(三)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根據(jù)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這是所有動機劃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學家公認的,而且對教育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應用價值。內(nèi)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nèi)在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內(nèi)部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例如,某些學生為了得到老師或父母的獎勵,或為避免受到老師或父母的懲罰而努力學習。也就是說,他們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不在學習任務本身,而是在學習活動之外。
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由于學習動機是推動人從事學習活動的內(nèi)部心理動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須轉化為個體內(nèi)在的需要,才能成為學習的推動力。
在外部學習動機發(fā)生作用時,人的學習活動較多地依賴于責任感、義務感,或希望得到獎賞和避免受懲罰的意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外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雖然強調內(nèi)部學習動機,但也不能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成為內(nèi)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jīng)形成的內(nèi)部動機處于持續(xù)的激起狀態(tài)。
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并不是直接的,它們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而學習行為又不單純只受學習動機的影響,它還要受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如學習基礎、教師指導、學習方法、學露習慣、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及健康狀況等。因此,只有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系(表4-1)。
表4—1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關系圖
從表4—1可以看出,在4種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類型中,有兩種類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是一致的,另兩種類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則不一致。一致的情況是: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行為也好,則學習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學習動機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行為也不好,則學習效果差(負向一致)。不一致的情況是: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如果學習行為不好,其學習效果也不會好(負向不一致);相反,學習動機不強,如果學習行為好,其學習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據(jù)此,我們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在學習中,激發(fā)學習動機固然是重要的,但應當把改善各種主客觀條件以提高學習行為水平作為重點來抓。只有抓住了這個關鍵,才會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負向一致與負向不一致。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