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承擔責任。當應試者被要求解釋自己過去工作學習中的失誤或某些不足時,若僅僅說明事情的經(jīng)過而回避自己的責任,就不明智了。欲通過自己的 解釋獲得考官的信任和諒解,應試者最好勇于承擔責任。請放心,對此考官不會只注意“錯誤是誰造成的”,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誰承擔的責任并做了怎樣的解釋”。在自己承 擔責任時,要就事論事,將責任嚴格限定于所解釋的事情上,不要隨意擴大。有的應試者誤以為自己承擔的責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越誠懇,這種誤解后果會很嚴重。有的問 題甚至只需自己承認自己的失誤或不懂,不用解釋。例如應試者遲到五分鐘,除非有確實的理由,否則不要解釋,誠懇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四)不 斷提升面試語言的邏輯性
應試者的發(fā)言需簡潔、精練,談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內容為線索,展開發(fā)揮。應試者不要東拉西扯,將主題漫無邊際地外延。為 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論點,應試者可采用結構化的語言。回答問題時,開宗明義,先做結論,然后再做敘述和論證,條理清晰地展開主要內容。當然也要避免議論冗長。
1.避免表達模糊不清和前后歧義。面試回答中如果沒有事先交代,不要使用簡稱或把一些名詞進行簡化,否則很容易讓考官誤解或使考官覺得模棱兩可。如某應試者敘述 大學期間某次青年志愿者活動,他成功地進行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初次體會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感覺。該應試者用“青年志愿者活動”來指“勤工儉學活動”,造成考官們認為他所 說的話模棱兩可。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歧義用語。
2.前后指代清楚?谡Z不同于書面語,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詞,而讀者有足夠的視覺空間容納上下文,因 此,代詞使用得多沒關系。而口語速度快,如果代詞用得太多,考官難以根據(jù)上文來分清指代關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語中是分不清的,因此應試者在考場上為 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誤解,可以少用人稱代詞,能用姓名的地方盡量用姓名。
3.情節(jié)敘述需提供確切信息。有些應試者回答問題,不緊扣題意,泛 泛而談,例如被問到對過去的某件過失怎樣認識時,應試者回答:“有一次我做錯了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樣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夠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
4.避免使用語義含糊的詞語或句式。有些詞語本身就語義含糊,一些句式也是這樣,如:“可能”、“也許”,“如果必須做出結論的話……”等。
5.不要隨意省略主語。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口語可能很隨便,經(jīng)常在談話的雙方都明白時省略主語,如:“昨天去哪了?”對方不會聽不懂。但考場上即使雙方都能理解的 情況下,也最好不要隨意省略主語。面試考場上應使用較正式的口語,尤其是必須注意對考官的稱呼不能省略。
6.可以在話題末尾做一個小結。對于一些時 間、空間、邏輯結構不明顯的敘述或較長的一段話,應試者可以在結尾言簡意賅地做一個小結,給考官一個清晰、完整的感覺。
7.增強談話的邏輯性。 應試者可以多使用一些連接詞,加強句與句之間的過渡接應,并突出邏輯關系。
(五)借“口”說話
面試時的很多問題是直接針對 應試者提的,需要應試者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問題如果應試者借“口”說話可能效果會更好。例如考官詢問:“你認為自己大學期間的成績優(yōu)秀嗎?”應試者如果正面回 答:“我想應該是不錯的吧!”就很難有說服力。而如果應試者借用他人的“口”來證實自己,就會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有三年拿到了一等獎學金,畢業(yè)時被評為優(yōu) 秀畢業(yè)生”。
借“口”說話在具體應用時,要注意借的“口”--選擇的人或事物應該是考官能接受、能認可的。如果應試者說:“我母親一直認為我很聰慧 ……”就似乎不太合適,因為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夠客觀和權威。此外,應試者還應盡量將這種方法表達得委婉含蓄一些。
借“口”說話,既不能大張 旗鼓、盛氣凌人,又不能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只要避免了這幾點,借“口”說話的技巧就能恰當?shù)剡\用。
(六)面試用語的“禁忌”
1.自己和自己搶話也不讓別人插話。有些應試者前一句話剛完馬上又搶著說下一句話,并在話題連接的部分插入無意義的“所以……”、“而……”等連接詞,讓自己的 語言密不透風,難以讓考官插話以做出適當?shù)捻憫缒硲囌哌@樣說:“我要說的就是這些……所以……換句話說……”。
2.語言的反復追加。當 應試者說話時反復重復某一句話或經(jīng)常補充前面的話,就會令考官煩躁了。
3.確定性的兩個極端。語義的確定性應適時而定,有些應試者形成一種語 言習慣,經(jīng)常使用絕對肯定或很不確定的詞語。例如一些應試者總是說:“肯定是……絕對是……當然了……”,另一些應試者卻老把“也許、可能、大概、差不多、還可以吧” 等掛在嘴邊。這兩種情況都應該避免。
4.語言呆板,重復使用某種句式或詞語。如果應試者回答每一個問題都像小學生解問答題一樣:“因為……所 以……”那么即使其內容再精彩,也會令考官乏味。應試者應盡可能地變換句式,使用同義詞或近義詞等。如“因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換用:“因此、由于、由于這個原因、 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5.不要隨便擴大指代范圍。有的應試者經(jīng)常使用“眾所周知……”、“正如每一個人了解的那樣……”等話語,似乎面試考 場應該加入更多人。這樣的說話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去掉口頭禪和伴隨動作。一個人的“語言形象”也可能帶著一些反復使用 的口頭禪“那個、然后”等以及諸如揚眉、歪嘴角、搔頭發(fā)、抹鼻子的伴隨動作。這些都是應該去掉的。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