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申論的審題
申論審題切忌草草了事,如果你審題沒有用夠30分鐘,我可以不客氣的告訴你,你很難拿到高分。審題我的意見主要有兩點:
1、要邊看邊總結,每看完一段材料,就在草稿紙上寫個本段的一句話的總結,并且標上段落編號,你應該很清楚,和試卷一起發(fā)到你手中的那張白紙不是用來灌注墨水擦鋼筆用的,它就是描繪申論的藍圖的地方。
2、看完材料要簡單的進行分類,把所有內容相近的段落的編號歸為一類;發(fā)現某兩個段落有因果、對象一致、角度相同等異常親密的關系,就在草稿紙上把他們的編號用線條連接起來,注明何種關系。
很好的完成這兩點,你的申論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關于申論的萬能模式
許多人問我做申論有什么好辦法,我的回答一概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萬能模式,要總結個萬能模式來套。
我個人的做法是四個字——引、議、聯、結。
所謂“引”,概括起來就是引用材料,引人入勝。開頭一定要引用原文材料,總結性的概括命題,由命題自然涉入議題。一定要精煉,寧缺勿濫,要想讓伯樂相中你是個千里馬,本部分就是需要攻克的橋頭堡。
所謂“議”,概括起來就是展開議論,分析問題的原因。由淺入深的找到根源,把復雜的問題分類并有機組合,把一般性的問題歸納為規(guī)律性的問題,用鄧小平老人家的話講是“要梳成辮子”,為接下來的提出對策做鋪墊。這部分切忌空談,原因從材料中來,以3-5個要點為宜。
所謂“聯”,概括起來就是聯系實際,提出對策。提出對策一定要務實,要聯系實際,結合相關法律和政策,科學論證,客觀的拿出方案,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注意三點:
1、一個蘿卜一個坑,前面找出了幾個原因,后面就要拿出幾個對策,要前后照應,順序也要對應,刑偵學上講,要形成一個 “證據鏈”互相支撐才能證明一個人有罪,這個意思比較雷同。各個對策之間要有邏輯關系,錯落有致,由眼前的雷厲風行擴展到制度化的長效機制。
2、一定要有新意!!文似觀山不喜平,一定要拿出新穎的觀點來讓改卷的老師沒有理由不給你打高分。江澤民同志說過: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我可以說句大話:創(chuàng)新是申論高分的至高原則!
3、本部分還是一個調節(jié)字數、調節(jié)時間的機動兵力。如果你感覺你的時間很緊,不夠用,可以在這部分壓縮一下,少寫擴展句和引申句,簡明扼要的提出方案;如果你感覺你的字數太少,就可以在這部分里加大論述力度,多寫擴展句,也可以把一句話后面附加幾個補充句,爭取符合字數要求。
所謂“結”,就是做結論,畫龍點睛。古人云,做文章,要做到“鳳頭、豬肚、貂尾”!傍P頭”是說開頭要好看,在申論中就是“引”字部分。 “豬肚”是說中間要內容充實,在此就是指的“議” “聯”兩部分!磅跷病笔钦f結尾要簡潔明快有力,總體囊括全文,歸納中心,一氣呵成,切忌拖沓。
這些就是我個人的萬能模式,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做些訓練,考場上爭取有好的發(fā)揮。
三、申論哲學
申論,從嚴格意義上講,其實和古代的 “八股取士”中的 “策論”相同?荚嚩际羌埳险劚,至于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其實并不可能馬上做出調研和論證。所以這里面就有個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問題,而這也正是申論可以速成的根源所在。這也好比相親,花前月下,不一定看的很真實,是東施還是西施,很難做出判斷,所以有蒙混過關以次充好的投機空間。
1、申論的提出問題一定要有客觀的論證,所謂客觀指的是,一定要有建立在可信度基礎上的可操作性,讓人讀來在30秒鐘時間內覺得你很獨特。
2、申論同時也是你所真正面對行政調研論證工作的第一塊試驗田,你所寫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且是你的思維方式和人格魅力的展現。
3、要善于和命題人及改卷老師對話。你和命題人對話的媒介是申論所給出的大段大段的材料,你和改卷老師對話的媒介是你用筆在規(guī)定時間內所寫下來的文字。你和命題人對話的目的是,要揣摩他命題的意圖和要旨所在。你和改卷老師對話的目的是,要猜測改卷老師的預期想法和評判標準,以期能得到很好的評價。這樣展開聯想,你就會明白申論寫作的“七寸”所在。
4、考試的心理狀態(tài)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要太志滿得意,感覺很放松,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也不要太有緊迫感,感覺時間就象日本鬼子的刺刀插在你的胸口,突突的狂跳不止。你是考試的主人,不是奴隸;你是在向人展現你的才華和魅力,不是在應付一件任務。
5、要懂得6個燒餅和半個燒餅的道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不要看到別人早早交卷就心慌,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學校教育,幾乎走進考場的每一個人都是符合要求的公務員人員,問題是最終選擇的一定是鍥而不舍有毅力的人。一支股票要想賣個好價錢,你就要選擇在最合適的時機拋出去,但是時機不一定是比速度,或許是比賽耐力或者定力。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