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引擎動力的悄然切換,折射轉型發(fā)展的成就。
消費領域,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大眾消費在其中成為主力。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及時跟進,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與模式,信息消費、旅游休閑、網絡購物等一片火熱。
投資領域,民間固定資產活力舒展。這一年來,加快放開對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打破制約民間資本的“玻璃門”、“旋轉門”和“天花板”,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yè)民間投資增速快于第二產業(yè)。
出口領域,加工貿易轉型跡象日趨明顯,開始從以往的低附加值環(huán)節(jié)向高端環(huán)節(jié)延伸,逐步實現從委托來料加工為主向自營進料加工為主運作方式轉變。初級產品出口的比重下降,進口替代能力增強。
甩掉包袱,活血排毒。在產業(yè)升級、創(chuàng)新驅動的新跑道上,中國經濟開啟了朝向“升級版”的新征程。
促改革,完善體制激發(fā)社會活力
攻堅期的改革,形勢復雜,骨頭難啃。這一年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反復強調、系統(tǒng)闡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凸顯深化改革的決心、勇氣和智慧,給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新的激情和希望。
這一年的改革,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yōu)橥黄瓶,在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上加快了步伐。
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方案,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wěn)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27個減少至25個。
“壯士斷腕”般的自我革命,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深謀遠慮。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把轉變職能作為第一件大事,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
放手,為企業(yè)騰出了更大空間。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yè)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yè)稅,600萬戶小微企業(yè)從中受惠,年減負近300億元;部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金限制,將企業(yè)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放開除個人房貸以外的貸款利率管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fā)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
政府華麗轉身,市場活力迸發(fā)。改革激發(fā)了創(chuàng)業(yè)熱情和民間投資的熱潮。今年以來,全國各類企業(yè)登記數比去年同期增長25%,其中民營個體企業(yè)增長37%,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
這一年的改革,以更好發(fā)揮市場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為重要取向,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更加緊隨市場“無形之手”。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這是繼去年年中我國宣布放寬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實施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實施階梯電價,在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同時,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倒逼節(jié)能減排和環(huán)境保護。
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的領域,引入市場力量的“活水”。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確保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
這一年的改革,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誕生剛一月有余的上海自貿試驗區(qū),正成為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坐標。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平穩(wěn)扎實落地、積極效應初步顯現:推進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金融等服務業(yè)六個領域擴大開放,一個個國際知名企業(yè)接踵而至。
2013年,中國經濟在改革中提質增效,交出一份穩(wěn)中求進、轉型發(fā)展的精彩答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