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版)引起廣泛的關注。報告顯示,目前活躍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在家上學群體規(guī)模約為1.8萬人,這包括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其他相關者。廣州、浙江、北京這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是在家上學最集中的區(qū)域,其中廣州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精確統(tǒng)計有1459人。
“在家上學”這幾年被越來多地提及和關注,但是在家上學的現(xiàn)象并不是新鮮事,多年前就已經存在。比較有名的是童話大王鄭淵潔,他動員只讀了小學的兒子鄭亞旗回家上學,還編寫了一套在家學習的課本。航天領域的一位女專家,中小學時也在家上學,之后以高分考入大學并一直讀到博士畢業(yè)。還有一位海歸碩士,“揭露了”自己當年被父親領回家的原因:成績不好,遭到學校老師粗暴批評……他們可稱為新中國第一代在家上學的實踐者,主要原因是在學校單純的應試教育下,被“排斥”回家。
申論是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對于公務員考試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
發(fā)布研究報告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根據調查并分析,之所以選擇在家上學的原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不認同學校教育理念”、“孩子跟不上學校教育的節(jié)奏”、“學校教學進度過慢”、“孩子有一定特長”、“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
可以說,這些原因都直指目前學校的弊病:教學齊步走、忽略孩子個性發(fā)展、只重知識不重能力、缺乏特色教育等。而這些也不并是我們才有的。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選擇在家上學的理由,去除宗教原因,大都不外乎這幾項。
被邀請來北京參加在家上學專題研討會的美國在家教育研究所創(chuàng)辦人布萊恩·雷研究發(fā)現(xiàn),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家上學在美國逐漸興起,2010年,有超過200萬的兒童在家上學,占到整個美國從1至12年級的學生總數的3%到4%,并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一種增長速度最快的教育形式。
在我國臺灣,自從1997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試點,允許家長申請在家教育孩子以來,全臺灣申請在家上學的人數每年都在增長。臺灣不僅允許家長申請讓孩子在家上學,去年還開始鼓勵學生到私立學校讀書,并給私立學校發(fā)放補貼。
布萊恩對5300多個基礎教育階段在家上學超過7年以上的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升入大學的比例高于公辦在校生的平均數,平均成績也高出公辦學生10%到30%;由于時間充裕和自由,他們的閱讀能力高于公立學校的孩子。德國的統(tǒng)計也顯示,“從家里畢業(yè)”的孩子高中會考成績明顯好于其他學生。
另外,這些學生的公民意識更高,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也更多,社會心理和情感指數也高于同齡人。斯坦福大學招生委員會就曾評價過,在家上學的學生有更好的自我激勵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獨立自主學習,時間管理等。
在中國大陸,在家上學還是少數人的行為,也缺乏比較研究,但他們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鏡子”,照到了學校教育的種種不足。個性化教育、以興趣出發(fā)的知識學習、一對一的指導、靈活的教學,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的弱項。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基于分數選拔而帶來的過度極端應試,讓父母備感痛苦,甚至有人認為,只要標準和效率、不要個性和自由的學校教育,將扼殺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建議:這種情況下,與其把在家上學看成異端和反叛,倒不如把它看成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讓更多自下而上的教育創(chuàng)新和實踐,成為體制內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最終讓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選擇。
在這一點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已經開始積極實踐。它們不僅修改法律,承認在家上學合法,而且提供多種資源上的支持,同時主動進行教育改革,重塑公立學校的吸引力。比如在德國,面對不斷增加的在家上學的家庭,許多公立學校自我革新,向著“更小的班級、更個性化的學習模式以及更社會化的課程”發(fā)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