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相關司局負責人日前明確表示,雖然勞務派遣職工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但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同工同酬是有條件的,是指相同崗位等量勞動取得同等業(yè)績的勞動者應該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并不是簡單的崗位相同就拿同樣的工資。
新的《勞動合同法》對同工同酬的定義,是指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工作崗位上,付出相同的勞動,應當?shù)玫较嗤膭趧訄蟪辍Mね曜鳛閯趧雍贤ù_立的一條原則,現(xiàn)實中的同工同酬,卻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不能叫同工同酬,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戲。
按照人社部負責人的說法,人社部和全國總工會曾希望這一同工同酬權利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但因其他部門和部分央企的強烈反對,而定位為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原本計劃將同工同酬執(zhí)行到位,卻因為遭遇反對而退縮,人社部的做法不僅絲毫沒有法律依據(jù),也是典型的前怕狼后怕虎。更讓人不解的是,即使同工同酬被打了折扣,人社部還要為此窮盡說辭,非要將同工同酬扣上有條件的“帽子”,如此做法不得不讓人詬病。
在要求同工同酬的問題上,早在1995年1月正式實施的《勞動法》第46條就明確規(guī)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直到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至今,同工同酬依然沒有很好地落實,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與包括人社部在內的相關部門有直接關聯(lián)。如果說18年過去了,同工同酬還仍然停留在口號上,還要多少個18年才能實現(xiàn)?同工同酬的權利是勞動者的憲法權利,各地各部門必須貫徹執(zhí)行,而從人社部的辯解中可以看出,倘若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不拿出“殺手锏”,勞動者的權益就不可能得到更多保障,試問這些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例還少嗎?期間卻鮮有相關部門及責任人為此擔責,按此推斷,同工同酬遲遲無法落地的原因已一目了然。
同工同酬遭遇部分央企反對,理由是有一家央企集團算賬稱,其當年全行業(yè)利潤是300多億元,如把其勞務派遣職工都實行完全意義上的同工同酬,保險和福利就會吃掉近260億元的“利潤”。反過來說,勞務派遣職工只是央企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央企員工每年要吃掉多少億元的“利潤”,能否有一本“明白帳”?作為央企本應帶頭踐行法律,主動實現(xiàn)同工同酬,現(xiàn)實中的央企卻有自己的“小算盤”,政府部門懼怕央企,執(zhí)行法律都得看央企的臉色,也道破了當前改革的艱難。
說到底,同工同酬如同一張社會試紙,它的存在考驗著政府公信力的成色和法律的底色。放在廣大勞動者身上,它直接反映出社會的公平正義距離普通民眾有多遠,值得警醒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