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wǎng)上出現(xiàn)大量兜售“套號學歷”的販子,聲稱辦理出來的是全國統(tǒng)一招生錄取的正規(guī)學歷,與真學歷有同等效力,價格一般在2000至3000元。記者暗訪發(fā)現(xiàn),辦理的“套號學歷”送往用人單位檢測,多家單位上網(wǎng)驗證后都得出相同結(jié)論:此學歷為真。(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學歷造假由來已久,從單純的假學歷、注水學歷,到如今真假難辨的“套號學歷”,讓人不得不慨嘆:學歷造假技術(shù)真是越來越“登峰造極”了。寒窗苦讀者,竟于不知不覺中給別人做了“嫁衣”。
“套號學歷”的成因何在?除了文憑販子利欲熏心、無孔不入,有關(guān)部門監(jiān)管失職,學歷造假長時間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這些表象之外,恐怕更與當今社會的學歷崇拜休戚相關(guān)。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一種學歷崇拜、學歷高消費,甚至是揮霍學歷的通病,用人單位唯學歷是瞻,似乎學歷越高才越有能力,而沒有學歷,恐怕連投送簡歷那一關(guān)都過不了。當學歷才是“通行證”和“敲門磚”時,便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購買假學歷的買方市場,“套號學歷”就成為一種畸形的“剛需”,批量生產(chǎn)“套號學歷”的文憑販子,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套號學歷”是學歷崇拜下的“蛋”,“套號學歷”這種畸形的“剛需”,始于一種畸形的人才評價體系。這些年來,“山寨洋文憑”在我國也是大行其道、供需兩旺,同樣也是學歷崇拜導致的結(jié)果。
學歷造假已成國內(nèi)最嚴重的職場亂象之一,嚴重危害社會公平和社會信用。要遏制“套號學歷”等學歷造假,教育、公安、信息管理等部門必須形成合力,認真查漏補缺,摸清學歷信息泄露的渠道,提高學歷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以堵塞監(jiān)管漏洞;除了要將文憑販子以“偽造事業(yè)單位印章罪”一網(wǎng)打盡外,對于使用假學歷者也應(yīng)加大處罰力度,不能僅面臨行政處罰而不需承擔刑事責任。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禁止學歷歧視,破除學歷崇拜,擠一擠“文憑泡沫”,倡導“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風氣,讓真才實學者有用武之地。
“套號學歷”網(wǎng)上熱銷,也是對用人單位的一種鞭笞:不能再單憑一紙文憑選拔、錄用員工了。一位網(wǎng)友說得好:用人不問能力“問”文憑,是對嚴打?qū)W歷造假風的極大消抵,這也是學歷造假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深層根源。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