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存在的問題
1.群體性事件的規(guī)律和特點認識不足,把握不準
群體性事件一般具有人員聚集性、目標一致性、形式違法性、社會危害性。特別是我國處于“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案件高發(fā)、對敵斗爭復雜”和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各級干部和參加處置群體性事件的人員都應該掌握其規(guī)律和主要特點,以便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
一是主體具有多元性。過去群體性事件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鄰里、債務等類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的群體性事件涉及面不斷擴大,主要表現在征地拆遷、退耕還林、用水用電、村務管理、勞資糾紛、企業(yè)轉制、軍轉干部、環(huán)境污染、交通事故、醫(yī)患糾紛、礦山開采、涉法涉訴等,訴求涉及諸多方面,同時,參與的主體也沒有固定性。
二是成因具有復雜性。群體性事件的焦點和成因十分復雜,不但有民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同時涉及治安、行政、企業(yè)等,有時還跨地區(qū)、跨行業(yè),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成因有歷史原因,有政策原因,有利益原因,有宗族原因,也有處理方法不當的原因。
三是手段具有對抗性。以往的群眾上訪,情緒比較溫和,多數只在本企業(yè)、本系統(tǒng)、本地方反映情況或靜坐等。當前群體性事件動輒集體上訪、越級上訪、突襲上訪,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引發(fā)時間短,重大節(jié)慶、敏感時期往往會增多,處理不當,極易激化,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2.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不透
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有著十分深刻的時代背景,是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處于變革過程中各種現實矛盾、社會問題和體制政策缺陷的綜合反映。當前,引發(fā)多發(fā)性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利益碰撞是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當前群體性事件多數是由于利益沖突而引起的。隨著體制轉軌,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引起利益分配沖突,而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不同人群之間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一些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隨之顯現;一些人采取非法或不正當的手段,危害群眾利益和安全,突出的如非法集資、合同欺詐、私挖濫采、制假售假等等。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而得不到及時解決,希望通過信訪來表達利益訴求和改變自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二是部分基層組織化解矛盾能力弱是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根據平時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分析,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來自基層。基層組織作為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線,如果有效發(fā)揮作用,能起到“穩(wěn)定器”和“安全閥”的作用。但部分基層組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政權建設,加上少數基層干部素質不高,不會管,不敢管,不愿管,上交矛盾、遷就照顧,駕馭復雜局面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弱,致使一些本該在當地解決的問題未得到解決,群眾懷疑“軟手段”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通過“硬方法”鬧訪表達訴求。有些鄉(xiāng)鎮(zhèn)政府職能部門服務意識不夠,不能認真對待群眾的意見,沒有及時關心群眾的疾苦,對矛盾的疏導化解不到位,導致矛盾擴大或激化。
三是信訪渠道不暢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間接原因;隗w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一些單位和部門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和建立科學的程序,迅速處理信訪事項,未能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及時就地化解矛盾。
四是部分群眾的“鬧訪”心理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部分群眾在反映利益訴求時片面強調個人利益,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抱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理,以違法上訪等方式給黨和政府施壓,完全不顧及其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
3.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不完善
我國在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也總結了一些經驗,但從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和處置過程看,也暴露出不足,尤其是在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情報信息收集網絡不建全,缺乏靈敏、高效情報信息收集工作機制;鶎咏M織尤其是基層綜治維穩(wěn)機構和公安機關缺乏一套靈敏、高效情報信息收集工作機制,對超前性、行動性、動態(tài)性、有實用價值的情報信息收集不多,有時難把握處置工作的主動權。
二是有關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工作能力低。平時的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流于形式,難以發(fā)現深層次的矛盾糾紛,對有重大隱患的群體性事件苗頭難以做到早發(fā)現、早報告、早控制,導致錯失最佳的處置時機。
三是處置預案不完善。有的部門制定的群體性事件處置工作預案不切實際,措施針對性不強,發(fā)現重大不穩(wěn)定隱患,往往手忙腳亂,一時無法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突破口,致使無法有效控制整個事態(tài)發(fā)展。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考試論壇 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 考試吧模擬考場 相關推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0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
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2010考錄公務員大綱解讀匯總
2010年國考備戰(zhàn)之提高《申論》論證分析能力
2010國家公務員考試(新大綱)申論習題及答案匯總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