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組織對干部的考核,一般通過一年一度的鑒定形式進行,先自我鑒定,經(jīng)小組評議,后由單位或組織作鑒定,存入個人檔案,作為干部使用的依據(jù)。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內(nèi)容,主要是政治態(tài)度、階級立場、社會關系及工作表現(xiàn)、思想作風、群眾觀點、學習、團結等,尤為重視政治標準。每次政治運動,如三反、五反、肅反、審干、整黨、整風、社會主義教育等,都必須作個人鑒定或小結,并經(jīng)群眾評議和單位鑒定。工作調(diào)動、抽調(diào)搞臨時工作或脫產(chǎn)學習較長時間,結束時也要搞鑒定和考核。提拔重用的由組織專門考核。
5.讓干得好的優(yōu)秀干部在競爭性選拔中考得好、上得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實績,防止簡單以分取人。
考察重實績、任用不唯分,體現(xiàn)了實踐第一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干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實績是干部德才素質(zhì)、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風的集中反映,是評判干部的基本依據(jù)。堅持實踐標準,把握實績依據(jù),才能選出實干之人,彰顯實干導向,營造實干之風;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讓真心干事的人吃虧,不讓投機取巧的人得利。考察重實績、任用不唯分,應當作為競爭性選拔必須牢牢把握的一條基本原則。
考察重實績,就是要把干部的實績考深考準,以實績論高低、辨優(yōu)劣。要突出實績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實績評價權重,使之不僅成為“優(yōu)先”條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實績考察的準確性,綜合運用民主測評、個別談話、實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種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實績,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動科學發(fā)展中起到的實際作用。要增強實績考察的公開性,推行民意調(diào)查、實績公示等方法,通過個人“亮績”、群眾“評績”、組織“核績”,檢驗干部實績的“含金量”。
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對考試成績與工作實績綜合分析,不以一張考卷、一場演講“論英雄”。要堅持原則、認真把關,不能怕?lián)、圖省事、走形式,誰分高就取誰、考上誰就是誰。要把分數(shù)票數(shù)與實際能力、綜合素質(zhì)與崗位要求、任職經(jīng)歷與發(fā)展?jié)摿Φ冉Y合起來,全面衡量人選的“考績”與“德績”、口才與口碑、臨場發(fā)揮與一貫表現(xiàn),真正做到好中選優(yōu)、人崗相適,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實績好不如成績好”的現(xiàn)象發(fā)生。
6.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diào):“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zhèn)涞挠萌藢颉!?/P>
溫家寶總理也曾指出,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第一目標的工作宗旨和追求,既是為官之道,更是為官之德。
要做官,先做人;要立業(yè),先立德。為官者“頭頂三尺”是法律,腳下支撐是官德。為官如果沒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潔自律;沒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從政就會栽跟頭。這不僅是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的道理,也是黨中央一再要求選拔任用領導干部要正確把握德與才的辯證關系,認真落實“以德為先”的具體體現(xiàn)。既注重“考能”更重視“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zhèn)洹钡挠萌藢?辞迦、識準人,才能選好人、用對人。深入甄別、準確鑒定干部德才表現(xiàn),是落實“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須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側面審視,全面準確掌握干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