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最美”的人不再獨行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怦然心動,總有一種情感“秒殺”無堅不摧。在蘇州木瀆鎮(zhèn),一位少女在暴雨中為殘疾乞丐撐起一把雨傘;在贛州南門文化廣場,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在安徽亳州一間簡陋的屋子里,一位白發(fā)蒼蒼的母親艱難地給癱瘓在床的兒子喂粥……當這些令人動容的瞬間被定格,在微博和論壇上被數(shù)以十萬次的轉(zhuǎn)發(fā)的時候,一種溫暖的力量,正推動著我們迎來灑滿陽光的秋天。
這些瞬間也恰如一部正在書寫的愛心之書的封面。近期,一大批平凡的“溫暖人物”,構(gòu)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愛心譜系”。“最美媽媽”吳菊萍勇救高空下墜的女童導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奮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犧牲,“送水哥”3年堅持給農(nóng)民工免費送水,“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帶大138個孤兒……
尤其讓人感嘆的是,這些溫暖你我的“小人物”們,大多在網(wǎng)上率先走紅,受到無數(shù)網(wǎng)友的追捧、贊美!罢堊,大叔!”廣州地鐵車廂內(nèi),一位農(nóng)民工因怕弄臟座位而蹲在一旁的圖片,引起人們熱議。眾多網(wǎng)友對普通勞動者的善意和力挺,更讓人看到了一種久違的價值觀的回歸。這足以讓我們略感欣慰:誰說真善美在今天是稀缺品?誰說真善美在今天沒有“市場”?
“草根愛心”靜水深流,滋潤大地,必能釋放巨大能量。但不容否認,我們的社會今天還在遭遇“道德沙塵暴”。社會轉(zhuǎn)型期,利益的分化與侵蝕、觀念的多元與錯位、社會的發(fā)展與陣痛,使得道德的挺立與生長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社會生態(tài)。在社會道德領(lǐng)域,我們并不缺少各種“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對那些“最窘”--在一些地方,施以援手、見義勇為者不再被感激和頌揚,反而被訛、被告、被索賠,彷徨于無地!芭碛畎浮、“李凱強案”曾讓不少人“很受傷”,也讓人困惑:法律能否也給善良一個公平的交代?當我們?yōu)槟切翱梢圆粋ゴ蟆⒌豢梢詻]有責任心”的平凡好人而喝彩的時候,也許更應思考:我們的社會--從圍觀者到媒體,從有關(guān)部門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時挺身而出,給在打壓中下墜的道德力量一個向上的托舉?
普通人的道德勇氣不僅來自于個體的自覺,更需要社會的呵護和激勵。就像自然生態(tài)被破壞,最終會懲罰人類自身一樣,“道德生態(tài)”一旦被破壞,同樣貽害無窮。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淚,病態(tài)的價值觀就會由此“立論”,人心的“冷漠癥”就會傳染開來。最典型的事例是:在幾起救人者被告的無奈之后,近年來,多次發(fā)生了老人跌倒無人幫助最終死亡的悲劇。
培根說過: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今天的道德勇氣和道德踐行,更呼喚道德生態(tài)的涵養(yǎng)。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重新確立價值坐標,在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國度推進“精神的成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