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警院教師 金路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祖華
一、考試大綱分析
2008年黑龍江省申論考試大綱的新增內(nèi)容隱含了重要的命題信息和申論應試應試要求,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解:
(一)、申論材料的變化 由以上可知,申論材料將會涉及較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申論材料的主題由單一化轉向復雜化,對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社會等問題都有所涉獵,且具有普遍意義。這是因為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作為公共管理對象的許多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或者說復雜社會問題的不同方面也存在著廣泛深刻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當代公務員必須具備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公務錄用考試的目的就是選拔出適合從事公務員職業(yè)、具備極強能力的人充實到國家機關,而申論考試相對于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而言,更能測查報考者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申論材料的形式包括三種:一種是以段落形式給出的一組資料;一種是一篇或幾篇文章;一種是訪談錄?忌嗅槍π缘淖龊蒙暾摬牧闲问阶兓膽紲蕚洹
。ǘ⑸暾擃}型題量的變化 由以上可知,申論材料和測評目標的不同決定了申論題型的變化,申論文章寫作的考查方式,既可能要求考生寫一篇議論文,也可能會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寫一份公文,如講話稿、調查報告、工作方案等。申論考試的題量可能為兩個、三個或多個問題,這就意味著申論考試會出現(xiàn)較豐富的題型變化,試題難度會增大。
。ㄈ、概括開題目的應試要求 作答概括型題目的前提條件是“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nèi)容”。眾所周知,申論材料是含有大量信息的“半成品”,其中既包括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也包括主要內(nèi)容和次要內(nèi)容,因此報考者只有理解材料主要內(nèi)容,才能把握材料概括的關鍵。作答概括型題目的基本則是“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所以報考者在答卷時就要注意自己看問題的全面性,全面把握問題的各個方面,不要有所遺漏。
。ㄋ模、對策型題目的應試要求 報考者形成對策或方案的重要基礎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也就是說我們要弄清申論材料的主題,其提倡什么或反對什么,否則對策或方案則很難具有針對性。而報考者提出的對策必須是“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這一要求與申論測評的功能有關,如果報考者所提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就不出報考者對社會問題的獨特見解,在現(xiàn)實行政運作中也很難穩(wěn)妥有效地解決特定社會問題。
。ㄎ澹淖直磉_的基本要求 在申論考試中文字表達的基本要求是“準確流暢”。這是因為報考者進入公務員隊伍后,文字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寫作公文,而公文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如果所寫文字詞不達意、錯字連篇,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報考者在申論考試或平常練習中,用字用語要符合客觀實際,正確記載與傳遞信息應該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推理正確,符合語法修辭規(guī)范,認真斟酌語詞,以免含混不清;精心辨析詞義,力圖避免產(chǎn)生歧義;反復錘煉語句,力求表達辯證客觀;仔細檢查語法錯誤,排除疏忽錯漏;注意修辭得體,防止褒貶失當;表意前后一致,順暢貫通。
2008年黑龍江省申論考試大綱與往年相比有了較大變化,過去對申論考試的僅為總括性的一段話:“主要通過考生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150分鐘,滿分100分!2008年黑龍江省申論考試大綱則在往年的基礎上對申論考試新增了一部分具體描述:“申論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nèi)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申論材料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對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社會等問題都有所涉獵,具有普遍性。要求報考者對社會生活的方面都有所關心,有所認識,有所思考,對社會熱點或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也應有所了解。申論材料有的是以段落形式給出的一組資料,有的是一篇或幾篇文章,有的是訪談錄等等。根據(jù)和測量目標的不同,申論題型會有所變化。文種要求上,可以讓報考者發(fā)表言論,也可以讓報考者撰寫講話稿、調查報告、工作方案、相關公文等。結構安排上,可能設定兩個、三個或多個問題。”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希望與其他公務員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公務員論壇>>>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