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素質和職業(yè)道德
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但又不同于一般行政機關;人民警察是國家公務人員,但又不同于政府其他部門的公務員。因此,對人民警察的素質和職業(yè)道德必須有更高更嚴的要求,這支隊伍必須做到政治堅定業(yè)務精通作風優(yōu)良、執(zhí)法公正,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公安工作的成敗,公安隊伍戰(zhàn)斗力的強弱,取決于人民警察素質的高低!跋蛩刭|要警力”,已經成為公安機關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警察的共識。每一名人民警察都要認清形勢、明確責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以適應新的歷史時期公安工作的需要。
一、人民警察的素質
(一)提高人民警察整體素質的緊迫性
公安隊伍建設是公安機關的根本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大事。根據(jù)黨和國家對公安隊伍建設的指示和要求,公安部在歷次全國公安會議、公安廳局長會議、公安政治工作會議上,積極作出部署和決議,狠抓公安隊伍的建設。幾十年來,經過不斷的教育訓練和思想作風整頓,絕大多數(shù)人民警察能夠做到廉潔奉公、遵紀守法、勤奮工作、恪守職責,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實踐證明,公安隊伍的主流是好的,是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忠誠可靠的隊伍。但是,在公安隊伍建設中也有一些問題是不能忽視的
有的公安民警宗旨意識淡薄,養(yǎng)成教育較差,紀律松懈,作風渙散,難以擔負起公安工作的重任;有的公安民警社會知識狹窄,法制觀念淡薄,方法簡單粗暴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公安工作的需要;有的民警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大潮中經受不住考驗,少數(shù)民警受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很深,在金錢美色的誘惑面前打敗仗,等等。嚴重破壞了公安機關的聲譽,損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由此可見,全面提高人民警察素質具有緊迫性。
(二)人民警察應具備的素質
人民警察的素質,是指人民警察所具備的政治思想、業(yè)務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特征、身體狀況諸方面條件的總和。
黨和人民對人民警察的素質要求是全面的、嚴格的,每一個志愿獻身于公安事業(yè)的人民警察,都應該自覺加強素質修養(yǎng),做合格的人民衛(wèi)士。
1.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是指人民警察應具有的政治覺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和革命人生觀的綜合體現(xiàn)。對黨、對人民的絕對忠誠,是人民警察首要的政治品質。為了做好公安工作,人民警察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苦樂觀;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yǎng),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能深刻理解、把握精神實質,毫不動搖地堅持和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管,明確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的觀念;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忠于事實、嚴格執(zhí)法、廉潔奉公、遵守紀律;顧全大局、先人后己、團結同志、愛護集體;具有抵制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思想侵蝕的能力。
2.業(yè)務素質。
業(yè)務素質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務,完成各項任務的實際本領,是公安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綜合體現(xiàn)。人民警察必須牢固掌握本職工作所涉及的專業(yè)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具備以下基本能力:
(1)崗位專業(yè)能力。人民警察必須熟悉和掌握做好本崗位工作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勝任本職工作。
(2)分析綜合能力。人民警察必須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善于分析事物本質及其聯(lián)系,因勢利導,解決問題。
(3)應變決斷能力。人民警察必須具有在復雜情況下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膽略,并善于審時度勢、準確判斷、利用有利條件處理問題,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或少受損害。
(4)群眾工作能力。人民警察必須善于宣傳群眾、動員和組織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打擊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開展綜合治理。
(5)表達能力。人民警察必須具有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善于宣傳國家法律和黨的政策,能寫作一般常用的公安應用文體。
3.法律素質。
法律素質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所應具備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執(zhí)法技能的綜合體現(xiàn)。包括人民警察所應具有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所應掌握的法律知識和執(zhí)法活動所應具備的技能。公安機關是行政執(zhí)法和刑事執(zhí)法機關,人民警察是代表公安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的執(zhí)法人員。人民警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質,才能保證公安執(zhí)法活動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符合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才能使國家的法律得到準確有效的執(zhí)行。
相關推薦: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