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多項選擇題
1.公安機關服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必須是( )
A.絕對的 B.無條件的
C.全面的 D.直接的
2.黨對公安工作領導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公安機關全面地接受黨在( )的領導。
A.政治上 B.思想上
C.組織上 D.工作上
3.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絕對領導的重要內(nèi)容是( )
A.政治領導 B.思想領導
c.組織領導 D.決策領導和法制領導
4.地方黨委對公安工作事關重大的問題有權作出決策,其具體內(nèi)容包括( )
A.進行宏觀公安決策 B.對重大問題作出必要指示
C.對具體公安業(yè)務進行指導 D.做好組織協(xié)調(diào)工作
5.公安機關主動地置于黨委實際的、直接的領導之下,要做到( )"
A.認真執(zhí)行黨委的決定,重要問題及時請示報告
B.當好黨委的參謀和助手
C.將上級公安機關布置的工作及時報告黨委,并依靠黨委的領導去貫徹落實
D.接受同級黨委的政法委員會的領導,嚴禁把偵查手段用于黨內(nèi)
6.公安機關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政府的領導的關系,要做到( )"
A.既要接受黨的領導,又要接受政府的領導,黨的領導和政府的領導是一致的
B.不能用黨的領導代替政府的領導
C.要在政府的領導下落實黨的有關公安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
D.要在政府領導下,完成治安行政管理的任務
7.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政府領導關系的原則有( )
A.黨政分開的原則 B.彼此保證的原則
C.互相結合的原則 D.全面強化的原則
8.黨政分開,是指把黨的領導和政府的領導從( )區(qū)別開來。
A.性質(zhì)上 B.職能上
C.內(nèi)容上 D.方式上
9.黨委的政治領導與政府的行政領導( )
A.都是不可缺少的
B.在領導職能上有原則性區(qū)別,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彼此取代的
C.以行政的領導取代或者削弱黨委的領導,必將使公安工作失去有力的政治保障,這對行政領導本身也是不利的
D.以黨委的領導取代行政領導,則必然削弱政府對公安機關的行政領導,這對黨委本身也是不利的
lO.黨的領導與政府的領導( )
A.在性質(zhì)、職能方面有區(qū)別,在加強公安工作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大政方針是統(tǒng)一的
B.在各自對公安機關的領導中,要互相保證,而不能互相沖擊
C.黨委對公安機關的領導是從政治方向、思想路線和重大決策上保證各級政府對公安機關領導的正確性
D.各級政府對同級公安機關的領導,是通過行政管理工作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決策的切實貫徹實施
11.《人民警察法》第3條規(guī)定( )
A.人民警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
B.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lián)系
C.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
D.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維護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2.公安工作的群眾路線,是公安工作實行的( )的工作路線。
A.一切為了群眾 B.一切依靠群眾
C.從群眾中來 D.到群眾中去
13·公安工作的群眾路線,是在公安工作中( )的理論、原則、制度和方法的總稱。
A.服務群眾 B.保護群眾
C.宣傳群眾 D.組織群眾、依靠群眾
14.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公安工作的基本方法。這就是要( )
A.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B.虛心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jiān)督
C.要把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好方法、好經(jīng)驗及時加以總結和推廣,使之制
度化、法律化
D.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維護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5.( )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A.保衛(wèi)國家安全 B.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C.保持社會穩(wěn)定 D.掃除社會丑惡現(xiàn)象
16·公安工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尤其不能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是因為( )
A.任何治安問題,都離不開群眾生活領域
B.人民群眾在解決治安問題方面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
C.人民群眾是有關犯罪和社會治安問題信息最廣泛、最直接、最敏感的來源
D. 人民群眾是對違法犯罪行為施加影響最普遍、最直接、最及時的力量
17.公安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是因為( )
A.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警察的宗旨
B.人民群眾是維護社會治安的基本力量
C.公安工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尤其不能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處理好公
安機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調(diào)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
D.公安工作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人民群眾是解決警力不足的人力資源
18·公安機關的群眾工作是一項多層次、多側面、多門類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的工作,而且每項專業(yè)工作都有做好群眾工作的具體要求,應( ),有針對性地做好群眾工作。
A.根據(jù)不斷變化的形勢 B.根據(jù)不同的任務
C.根據(jù)不同的對象 D.根據(jù)不同的工作要求
19.公安機關群眾工作的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A.廣泛深入地做好對群眾的宣傳、教育、發(fā)動和組織工作
B.在各項公安業(yè)務活動中,都有群眾工作的內(nèi)容
C.遵紀愛民,廉潔為民,自覺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
D.建立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保障經(jīng)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20.廣泛深入地做好對群眾的宣傳、教育、發(fā)動和組織工作的作用是( )
A.表明了黨和政府維護人民的利益,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的決心
B.可以激發(fā)廣大群眾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敢于起來揭發(fā)、檢舉違法犯罪分子,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C.預防和懲罰違法犯罪行為,預防和處置治安事件和治安事故
D.教育改造違法犯罪人員,逐步限制消除產(chǎn)生違法犯罪的土壤和條件
21.廣泛深入地做好對群眾的宣傳、教育、發(fā)動和組織工作,要注意的是( )
A.群眾對象的廣泛性 B.途徑的多樣化
C.內(nèi)容和形式的豐富性 D.范圍的廣泛性
22.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是( )
A.要真正把人民群眾當做國家的主人,事事為群眾著想,做人民的孺子牛
B.要勤政廉潔,秉公執(zhí)法;樂于奉獻,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
C.關心群眾疾苦,開展便民、利民、助民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
D.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堅決杜絕耍特權、逞威風、擺架子,甚至仗勢欺壓群眾,破壞警民關系等違法亂紀的行為
23.近些年來,公安機關創(chuàng)造的公安群眾工作的新形式和積累的新經(jīng)驗有( )
A.公安工作群眾路線納入了法制建設的軌道
B.拓寬了警民聯(lián)系的新渠道
C.創(chuàng)造了警民協(xié)作的新形式
D.形成了群防群治的新局面
2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公安工作群眾路線逐步納入法制建設軌道體現(xiàn)在
( )
A.逐步在法律上把公安工作的群眾路線確定下來
B.分清了發(fā)動群眾、走群眾路線與搞群眾運動的界限
C.打破了公安工作中的"神秘主義"、"孤立主義",防止了搞"群眾運動"、"群眾專政"的極"左"錯誤
D.使公安群眾工作奠定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上
25.為拓寬警民聯(lián)系的新渠道,廣泛地宣傳、教育和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公安機關近年來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A.開通了110報警服務臺,加快了違法犯罪信息的傳遞,也使警民聯(lián)系的渠道更暢通、更便捷
B.利用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開設了警務專題節(jié)目和熱線電話,使公安機關得以
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當前的治安形勢,公安對策以及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和
配合的事項,及時告訴群眾
C.建立了巡警,既是公安工作由靜態(tài)管理走向動態(tài)管理的新舉措,又密切了警民的聯(lián)系
D.運用"警民聯(lián)系卡"、聘請群眾監(jiān)督員監(jiān)督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工作等方式,進一步密切了警民聯(lián)系
26.近年來,警民協(xié)作的新形式有( )
A.警民聯(lián)防 B.設立治安崗亭
C.警民共建精神文明 D.組織指導群眾義務值勤
27.近年來公安工作的群眾路線正在朝著群防群治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 )
A.設立治安崗亭,組織指導群眾義務值勤,共同幫教違法青少年
B.警民共建精神文明
C.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動員各社會組織自覺承擔治安方面的責任義務
D.形成全社會的治安控制網(wǎng)絡
28.巡警的建立與工作,其意義在于( )
A.是公安工作由靜態(tài)管理走向動態(tài)管理的新舉措
B.是密切警民聯(lián)系的新途徑
C.震懾了犯罪分子
D.人民群眾普遍有了安全感
29.利用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開設的警務專題節(jié)目、熱線電話的作用是( )
A.使公安機關得以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當前的治安形勢,公安對策以及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和配合的事項,及時告訴群眾
B.使普通群眾更直接地參與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的工作,監(jiān)督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的工作,因而成為公安機關聯(lián)系人民群眾,人民警察走進千家萬戶的新形式
C.是公安工作由靜態(tài)管理走向動態(tài)管理的新舉措
D.加強了治安防范,彌補了警力不足,加深了警民之間的理解、信任
30.近年來的警民聯(lián)防,設立治安崗亭,警民共建精神文明,組織指導群眾義務值勤,共同幫教違法青少年等警民協(xié)作的新形式的意義是( )
A.這些工作加強了治安防范
B.彌補了警力不足
C.加深了警民之間的理解、信任
D.使公安群眾工作奠定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上
相關推薦: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