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健康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然而兒童用藥的發(fā)展在我國比較緩慢,“手掰藥”現象依舊普遍。隨著國家新基本藥物目錄即將出臺,長期困擾兒童藥領域的臨床試驗難、劑型規(guī)格少、研發(fā)動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手掰藥”屢見不鮮
在狂轟濫炸的廣告效應下,消費者尚能列舉出一些兒童保健品、非處方藥品的名稱,但在臨床用藥方面,兒童藥(說明書中標明兒童用法用量的藥品)依舊處于“發(fā)育不良”狀態(tài)。
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兒科學)的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的藥劑科副主任張健說,盡管醫(yī)生對于兒童用藥很謹慎,可由于兒科藥供給不足,導致目前超適應癥現象普遍。換言之,即把成人用藥減量給孩子吃。
記者了解到,在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藥品劑量指導時,醫(yī)生大多是根據臨床經驗,通過成人藥品減量推斷兒童所需的劑量,或者參考《中國藥典》制定的《老幼劑量計算(折算)表》計算。顯然,這不足以科學地保證兒童用藥安全,因為有些藥品劑型、制劑工藝不同,是不能完全按比例折算服用的。
“最重要的是,兒童本身個體差異大,有時候相差1歲,在體表面積、體重上就會有明顯的不同!睆埥≌f,這在無形中給病患兒童帶來風險,例如藥物使用過量,導致副作用;非處方藥物用法標識不清,需要家長自行判斷;劑型上不能精準計量等。
事實上,不少家長對于給孩子服用1/3、1/4的藥品劑量也是頭疼不已,有的家長在“剪藥”的過程中甚至還把手給扎破過。記者自己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按照孩子的體重,每次應吃2/5包沖劑,分藥的時候甚至需要用尺子量。
大企業(yè)不愿“碰”兒童藥
據了解,目前我國兒童占總人口20%以上,但兒童藥品緊缺,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版”,多數是成人藥的“減量版”,國內市場90%藥品無適用于兒童的劑型。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兒科主任趙玲玲教授說,缺乏兒童專用藥的問題長期存在,醫(yī)生經常面臨無藥可開的尷尬局面,特別是市場上針對6個月以下幼兒的藥非常少。比如部分早產兒由于缺鈣,需要補充維生素D,但治療佝僂病的注射劑與口服液經常供貨不足。究其原因,是因為生產維生素D利潤低,制藥廠不愿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