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審計的理論與方法
(三)審計風險模型[第六章第三節(jié)]
[名詞解釋]審計風險
財務報表中含有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如果不符合準則,屬于審計失敗)實施了審計并保持了應有的職業(yè)謹慎,但未能發(fā)現(xiàn)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模型雖然是定量化的,但主要發(fā)揮的是定性的作用,即導向性作用。
在審計風險模型中:
審計風險是根據(jù)業(yè)務類型和法規(guī)要求等預先確定的,稱為可接受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是根據(jù)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了解評估出來的;
檢查風險是根據(jù)可接受審計風險與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的,稱為可接受檢查風險。
由于可接受審計風險是固定的,評估的某個認定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注冊會計師就應當選擇更有效的程序,安排更多的時間、收集更多的證據(jù),以便將檢查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確定的可接受檢查風險越高,意味著注冊會計師無需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jù)。
[名詞解釋]
檢查風險
財務報表中含有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通過實施審計程序沒有發(fā)現(xiàn)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注冊會計師通過選擇恰當?shù)膶徲嫵绦颉才胚m當?shù)膶徲嫊r間、確定適當?shù)膶徲嫹秶梢越档蜋z查風險。
由于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廣泛地采用抽樣,檢查風險不可能降低到零。當遇到審計范圍受限而無法獲得審計證據(jù)時,注冊會計師甚至不能降低檢查風險。
【2008年·單項選擇題】B注冊會計師負責對乙公司20×8年度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在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時,B注冊會計師遇到下列事項,請代為作出正確的專業(yè)判斷。
1.下列與重大錯報風險相關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重大錯報風險是因錯誤使用審計程序產(chǎn)生的
B.重大錯報風險是假定不存在相關內部控制,某一認定發(fā)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C.重大錯報風險獨立于財務報表審計而存在
D.重大錯報風險可以通過合理實施審計程序予以控制
【答案】C
【解析】按規(guī)定,重大錯報風險是審計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與審計無關(說明A錯、C正確、D錯);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可以細分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包括了控制風險(說明B錯)。
2.在審計風險模型中,“重大錯報風險”是指( )。
A.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B.評估的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C.評估的與控制環(huán)境相關的重大錯報風險
D.評估的與財務報表存在廣泛聯(lián)系的重大錯報風險
【答案】B
【解析】重大錯報風險只包括A、B中的兩個層次(排除了C、D);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檢查風險×重大錯報風險”中,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層的,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都隨項目的不同而變化,是根據(jù)具體認定確定的(B)。
3.當可接受的檢查風險降低時,B注冊會計師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縮小實質性程序的范圍
B.將計劃實施實質性程序的時間從期中移至期末
C.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
D.消除固有風險
【答案】B
【解析】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中,審計風險是相對于財務報表層確定的,不隨認定的不同而變化(是常數(shù)),所以,檢查風險之所以降低,唯一的原因是重大錯報風險提高了(說明C、D皆錯)。此時注冊會計師應從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范圍方面進行應對。就性質而言,要更多地依賴實質性程序(說明A錯);就時間來說,將計劃的時間從期中移至期末(說明B正確);同時還要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
4.在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后,如果B注冊會計師認為某項交易不存在重大錯報,而實際上該項交易存在重大錯報,這種風險是( )。
A.抽樣風險
B.非抽樣風險
C.檢查風險
D.重大錯報風險
【答案】C
【解析】在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后沒有發(fā)現(xiàn)本已存在錯報,屬于檢查風險。如果認為導致出錯的原因是因為采用了抽樣方法(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那就應當同時選A和B,這顯然不符合單項選擇題的要求。
5.在控制檢查風險時,B注冊會計師應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調高重要性水平
B.測試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以降低控制風險
C.進行穿行測試,以降低固有風險
D.合理設計和有效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
【答案】D
【解析】檢查風險主要是審計程序的風險,要通過加強和改善審計程序來降低(D);調高重要性屬于“掩耳盜鈴”,控制風險與固有風險在審計時屬于客觀存在,只能進行恰當?shù)脑u價,不可能降低(B、C皆錯)。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