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醫(yī)助理《中醫(yī)診斷學》精選知識點匯總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結(jié)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有全身中毒和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本病終年均有發(fā)生,但以夏秋季為最多。人群對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兒及青壯年發(fā)病率較高,尤其是中毒性菌痢比較集中發(fā)生于兒童。本病通?煞譃榧毙院吐远冢〕淘趦蓚月以上者屬慢性。急性菌痢根據(jù)其嚴重度,又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四型。
中醫(yī)將本病歸屬“滯下”、“腸僻”、“痢疾”等范疇,認為感受濕熱疫毒、內(nèi)傷飲食是引起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如誤食不潔之品,或過食生冷,或過食肥甘厚味,均可傷及脾胃,使人體抵抗力降低,濕熱疫毒之邪乘機侵入胃腸,腑氣阻滯,傳導失司,致使大便失常。而感受濕熱疫毒之邪,使?jié)駸嵋叨咎N結(jié)腸道,熏灼脈絡,導致腸道氣血凝滯。氣滯則腹痛、里急后重,血瘀化膿則便下膿血。
黃膩苔
舌象為苔色黃而粘膩,顆粒緊密膠粘,加黃色粉末調(diào)涂舌面。
主病及相關研究:
黃膩苔由邪熱與痰涎濕濁交結(jié)而形成。苔黃為熱,苔膩為濕,為痰,為食滯。
黃膩苔主病:主濕熱積滯,痰飲化熱或食滯化熱等證;亦主外感暑熱,濕溫等證。治宣清熱,化濕,祛痰。
另外,辨黃膩苔;尚應注意結(jié)合舌質(zhì)合參。
—若淡紅舌,黃苔滿布舌面,苔色潤澤不燥;邊尖兼少許白苔,因外邪傳里化熱,進入陽明胃腑而生。主病,熱入陽明證,氣分濕熱癥,肝膽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種發(fā)熱疾病.治宜清熱解毒,疏通表里。
—若紅舌,黃膩苔,中厚而邊薄,緊密細膩,根部尤甚,則多因熱痰互結(jié),或濕邪入里化熱,或溫熱之邪結(jié)于胃腸,尚未至陽明燥實。
—若舌色深紅發(fā)繹,則又為營熱深重之候;主病;熱痰互結(jié).中焦?jié)駸?胃腸宿食。治宜清熱化濕,滌淡導滯。
—若紫舌,灰黃厚苔,苔潤而不燥,即為寒熱錯雜,熱從寒化,或寒從熱化之危重之候,多因為熱病不愈,心陽暴衰,停痰厭飲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熱;盛夏炎熱,恣食生冷而發(fā)中寒霍亂;陰盛于內(nèi),逼熱上浮;素體內(nèi)有瘀血.又感邪化熱;故主病為真寒假熱,心腎陽衰,霍亂吐瀉,哮喘諸證。治宜溫通心腎,回陽救迎;清熱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黃膩苔,舌體胖,舌面滿布黃苔.夾有白苔,中根較厚,其色黃而厚膩,其形成可因陰證央食,可因痰濕內(nèi)郁,可因寒邪凝滯,可因濕食阻滯中焦,氣血郁阻,亦有濕熱與胃腸糟粕搏結(jié)之證。治宜溫陽健脾,活血消積。
臨床多見于急慢性胃腸炎。膽囊炎,尿毒癥等病人的舌象。
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復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