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號題)眩暈。痰濕中阻:化痰祛濕,健脾和胃——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與中風鑒別
病機: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治法化痰祛濕,健脾和胃——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藥物:半夏,白術(shù),天麻,陳皮,茯苓,苡仁
鑒別與中風:中風以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jīng)昏仆,僅以喎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xiàn),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042號題)胃痛。肝氣犯胃: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加減,與腹痛鑒別
病機: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氣阻滯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藥物: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胃痛,胃痛在心下胃脘,常伴惡心,腹痛在胃脘以下。
(043號題)咳嗽。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與哮喘鑒別
病機:風寒襲肺,宣肺止咳,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嗽散:藥物:麻黃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人耘c咳喘的鑒別:咳嗽僅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fā)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喘并作為特點
(044號題)血證。尿血。下焦?jié)駸幔呵鍩崂麧,涼血止血——小薊飲子加減,與血淋鑒別
病機概要: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迫血妄行。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代表方劑:小薊飲子加減。常用藥物:小薊、生地黃、白茅根、旱蓮草、木通、生草梢、山梔、滑石、當歸、蒲黃、土大黃、三七、馬鞭草等。(血淋與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等癥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聞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045號題)眩暈。肝陽上亢:平肝潛陽,清火熄風——天麻鉤藤飲加減,與中風、厥證鑒別
病機概要:肝陽風火,上擾清竅。治法:平肝潛陽,清火息風。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石決明,梔芩杜膝與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頭痛眩暈失眠寧。常用藥物:天麻、石決明、鉤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黃芩、山梔、菊花、白芍等。
鑒別與中風:中風以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jīng)昏仆,僅以喎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xiàn),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046號題)泄瀉。濕熱傷中:清熱利濕——葛根芩連湯加減,與痢疾鑒別
病機概要: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治法:清熱利濕。代表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常用藥物:葛根、黃芩、黃連、木香、甘草、車前草、苦參等。
泄瀉與痢疾:兩者均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zhì)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047號題)泄瀉。食滯胃腸:消食導滯——保和丸加減,與痢疾鑒別
病機:宿食內(nèi)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治法:消食導滯。代表方:保和丸加減(保和神曲與山楂,陳翹萊菔苓半夏,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泄瀉與痢疾:兩者均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zhì)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048號題)頭痛。風濕頭痛:祛風勝濕通竅——羌活勝濕湯加減,與眩暈鑒別
病機: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治法:祛風勝濕通竅。代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獨活,藁本,白芷,防風,細辛,蔓荊子,川芎。
頭痛與眩暈:頭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同時出現(xiàn),二者對比,頭痛之病因有外感與內(nèi)傷兩方面,眩暈則以內(nèi)傷為主。臨床表現(xiàn),頭痛以疼痛為主,實證較多;而眩暈則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049號題)不寐。痰熱擾心:清化痰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加減,與一過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引起的失眠鑒別
病機: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減。半夏,陳皮,茯苓,枳實,黃連,竹茹,龍齒,珍珠母,磁石不寐是指單純以失眠為主癥,表現(xiàn)為持續(xù)的、嚴重的睡眠困難。若因一時性情志影響或生活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暫時性失眠不屬病態(tài)。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屬生理狀態(tài)。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則應以祛除有關(guān)病因為主
(050號題)郁證。梅核氣。痰氣郁結(jié):行氣開郁,化痰散結(jié)——半夏厚樸湯加減,與虛火喉痹鑒別
病機概要:氣郁痰凝,阻滯胸咽。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jié)代表方劑:半夏厚樸湯加減。常用藥物:厚樸、紫蘇、半夏、茯苓、生姜等
郁證梅核氣與虛火喉痹梅核氣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guān),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發(fā)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吸煙飲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fā),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guān),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051號題)水腫。風水相博: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與鼓脹鑒別,陰水陽水鑒別
病機: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條失職,風揭水阻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shù)湯藥物麻黃,杏仁,防風,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
水腫與鼓脹
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diào),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052號題)中風。恢復期。氣虛絡瘀: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加減,與口癖。厥證等鑒別
病機:氣虛血瘀,脈阻絡痹,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藥物:黃芪,桃仁,紅花,赤芍,歸尾,川芎,地龍,牛膝,口辟癥狀是口眼歪斜,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無半身不遂或神智障礙,厥證有突然昏撲,不省人事,神昏時間短,發(fā)作時伴四肢逆冷,多可自行蘇醒,醒后無半身不遂,言語不利。
(053號題)黃疸。陽黃。熱重于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加減,與萎黃,陰黃區(qū)別
病機:濕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治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藥物:藿香,白寇仁,陳皮,茵陳蒿,車前子,茯苓,苡仁,黃芩,連翹。陽黃黃色鮮明,發(fā)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熱,口干苦,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陰黃黃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常伴納少、乏力、舌淡、脈沉遲或細緩。
(054號題)感冒。暑濕傷表: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加減,與風溫時行感冒區(qū)別
病機概要——暑濕遏表,濕熱傷中,表衛(wèi)不和,肺氣不清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劑:新加香薷飲加減。常用藥物:香薷、厚樸、扁豆、黃連、黃芩、青蒿、荷葉等普通感冒輕,癥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病情重,發(fā)病急,全身癥狀明顯,可以發(fā)生傳變,有傳染性,流行性。。
(055號題)淋證。熱淋:清熱利濕通淋——八正散加減,與癃閉相鑒別
病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治法:清熱利濕通淋。代表方劑:八正散。
常用藥物:瞿麥、篇蓄、車前子、滑石、大黃、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皆有排尿困難,點滴不暢,但癃閉無尿痛,尿量少于正常,或無尿,淋證小便頻數(shù)短澀,淋漓刺痛,尿量正常,淋證日久可發(fā)展成癃閉,癃閉感受外邪,可并發(fā)淋證。
(056號題)胸痹。氣滯心胸: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柴胡疏肝散加減,與真心鑒別
病機: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心脈不和。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柴胡疏肝散藥物: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
與真心痛鑒別:真心痛為胸痹的進一步表現(xiàn);癥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xù)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節(jié),脈微或結(jié)代等危重證候。
(057號題)陽痿。濕熱下注:龍膽瀉肝湯加減,與早泄鑒別
病機:濕熱下注肝經(jīng),宗筋經(jīng)絡失暢治法:清熱利濕方劑:龍膽瀉肝湯。藥物:龍膽草、丹皮、山梔、黃芩、木桶、車前子、澤瀉、土茯苓、柴胡、香附、當歸、生地黃、牛膝。陽痿指欲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早泄是同房時,陰莖能勃起,但因過早射精,射精后陰莖痿軟,早泄日久不愈可導致陽痿,陽痿病重與早泄。
(058號題)小兒泄瀉。脾虛證: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與痢疾鑒別
病機:暴瀉失治遷延而成,病程長,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瀉,以及全身脾虛征象。治法脾虛證: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藥物:細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頻多,大便稀,有粘凍膿血,腹痛明顯,里急后重。大便常規(guī)檢查膿細胞、紅細胞多,可找到吞噬細胞;大便培養(yǎng)有痢疾桿菌生長。
(059號題)產(chǎn)后發(fā)熱。血虛發(fā)熱:補中益氣湯加減,與乳癰發(fā)熱、蒸乳發(fā)熱等鑒別
病機: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失血傷津,陰血驟虛,陰不斂陽,虛陽外浮,治法血虛發(fā)熱:補中益氣湯藥物:黃芪,白術(shù),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甘草,當歸。蒸乳發(fā)熱是產(chǎn)后3-4天泌乳期見低熱,可自然消失,不屬病理范疇。乳癰發(fā)熱表現(xiàn)為乳房脹硬,紅腫,熱痛,甚至潰腐化膿,發(fā)熱伴乳房局部癥狀,產(chǎn)后發(fā)熱不伴乳房局部癥狀。
(060號題)內(nèi)痔。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加減,與外痔鑒別
病機:脾虛失攝,中氣下陷,內(nèi)痔脫出不納,兼見便血色鮮或淡,治法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藥物:黃芪,白術(shù),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甘草,當歸。內(nèi)痔指肛門齒線以上直腸末端粘膜下痔內(nèi)靜脈叢擴大曲張和充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特點是便血,痔核脫出,肛門不適感,外痔是肛門齒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或破裂或反復發(fā)炎纖維組織增生,表面被皮膚覆蓋,不易出血,自覺肛門墜脹,疼痛,有異物感。
相關(guān)推薦:
2013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真題及答案專題 真題及答案交流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