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是血吸蟲寄生于門靜脈系統(tǒng)引起的疾病。主要病變是由蟲卵沉積于肝臟和結腸等組織引起的蟲卵肉芽腫。急性期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痛、腹瀉、膿血便、肝大及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慢性期主要是肝脾大或慢性腹瀉;晚期則以門靜脈周圍纖維化病變?yōu)橹,可發(fā)展為肝硬化,出現(xiàn)巨脾、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并可發(fā)生肺、腦等異位損害。
(二)病原、發(fā)病機制及臨床表現(xiàn)
1.病原目前認為寄生于人體的血吸蟲有5種,即Et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間插血吸蟲和湄公血吸蟲,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血吸蟲成蟲雌雄異體,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的門靜脈系統(tǒng),在血管內(nèi)交配產(chǎn)卵,蟲卵滯留于肝及結腸壁內(nèi),可穿破腸壁血管,隨糞便排出體外入水,在適宜溫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間宿主釘螺體內(nèi),經(jīng)母包蚴和子包蚴兩代繁殖成尾蚴,從螺體逸出于水面漂浮游動,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從其皮膚、黏膜進入人體,隨血流經(jīng)肺進入肝臟、結腸,在腸系膜下產(chǎn)卵。在其生活史中人及哺乳動物是終末宿主,釘螺是中間宿主。
2.發(fā)病機制血吸蟲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對宿主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尾蚴穿過皮膚,引起局部速發(fā)與遲發(fā)的變態(tài)反應;幼蟲在移行過程中,其體表抗原決定簇逐漸向宿主抗原轉化,逃避宿主的免疫攻擊,不引起嚴重的組織損傷或炎癥;成蟲的分泌物和代謝產(chǎn)物作為循環(huán)抗原,使T淋巴細胞致敏,釋放各種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積聚于蟲卵周圍,形成蟲卵肉芽腫。此蟲卵肉芽腫中可檢出高濃度可溶性蟲卵抗原,抗原與抗體結合可形成免疫復合物。急性血吸蟲病是體液與細胞免疫的混合表現(xiàn),慢性與晚期血吸蟲病的免疫病理變化認為是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纖維化是在肉芽腫基礎上產(chǎn)生的。人體感染血吸蟲后可獲得部分免疫力,是一種伴隨免疫,因此血吸蟲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應,稱為免疫逃逸。
3.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蟲病和異位損傷。
(1)急性血吸蟲病:潛伏期一個月左右。
1)發(fā)熱:可為高熱或不規(guī)則低熱,高熱以間歇熱型或弛張熱型多見,重型患者可表現(xiàn)為稽留熱型,伴畏寒,熱退大汗。一般感染中毒癥狀相對較輕,重癥患者可有意識淡漠、重聽、腹脹和相對緩脈等中毒癥狀。
2)消化系統(tǒng)癥狀: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少數(shù)患者可有膿血便和腹水。
3)肝脾大:90%以上的患者肝大、壓痛,半數(shù)患者脾大。
4)過敏反應: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全身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等。
5)呼吸系統(tǒng)表現(xiàn):多數(shù)患者有輕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氣促、咳血痰。X線胸片可見肺紋理增多,散在點狀、粟粒樣浸潤陰影,邊緣模糊,中下肺多見。
(2)慢性血吸蟲病:多無癥狀;或有腹痛、腹瀉、肝脾大等,大便每日2~3次,稀便,偶爾帶血。重癥患者有持續(xù)性膿血便伴里急后重。
(3)晚期血吸蟲。嚎煞忠韵4型:
1)巨脾型:脾臟進行性腫大,下緣可達盆腔,表面光滑、質(zhì)硬、壓痛,常伴脾功能亢進,可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腹水。
2)腹水型:腹水程度輕重不等,病程長短不一,可反復發(fā)作或持續(xù)存在,多進行性加重。表現(xiàn)為腹部膨隆、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常有臍疝、腹壁靜脈曲張,臍周可聽到連續(xù)性血管雜音。
3)侏儒型:身材矮小,性器官發(fā)育不良,類似垂體性侏儒。
4)結腸肉芽腫型: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水樣便、血便、黏液膿血便,可有腹脹、腸梗阻。左下腹可觸及腫塊,有壓痛。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蒼白、增厚、充血、水腫、潰瘍或息肉、腸狹窄,較易癌變。
(4)異位損害:以肺血吸蟲病和腦血吸蟲病較常見,其他部位為腎、睪丸、卵巢、子宮、心包、腮腺、胃等。
1)肺血吸蟲病:多見于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輕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可氣促、咳血痰。肺部體征不明顯,X線胸片可見肺紋理增多,散在點狀、粟粒樣浸潤陰影,邊緣模糊,中下肺多見。
2)腦血吸蟲病
a.急性型:多表現(xiàn)為腦膜腦炎樣癥狀,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癱瘓、抽搐、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等。腦脊液檢查蛋白質(zhì)、白細胞增多,以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為主。
b.慢性型:癲癇發(fā)作,以局限性癲癇多見。頭部CT檢查可見腦實質(zhì)單側多發(fā)性高密度陰影,頂葉多見。
(三)診斷思路
1.病史采集
(1)流行病學史:患者籍貫、職業(yè),是否居住在血吸蟲病疫區(qū),或曾去過血吸蟲病疫區(qū),有否與疫水接觸史,均是血吸蟲病診斷的必須條件。
(2)現(xiàn)病史:應注意詢問下列病史
1)發(fā)熱:是急性血吸蟲病的主要癥狀,發(fā)熱時間、熱型,抗生素治療是否有效。伴隨的癥狀。
2)過敏反應:如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可見于急性血吸蟲病。
3)消化道癥狀: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稀便、血便、黏液膿血便,可見于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的結腸肉芽腫型。
4)呼吸系統(tǒng)癥狀:咳嗽、咳痰,重者氣促、咳血痰,見于急性血吸蟲病或血吸蟲異位損害的肺血吸蟲病患者。
5)上消化道出血或腹水:是晚期血吸蟲病的重要表現(xiàn)。
6)來院前診治經(jīng)過:是否進行過診斷血吸蟲病的相關檢查及結果,是否用過吡喹酮治療。7)鑒別診斷:急性期需與敗血癥、傷寒、粟粒性結核、阿米巴肝膿腫鑒別,應詢問有否化膿病灶、腹脹、重聽、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肝區(qū)痛等癥狀。
(3)既往相關病史:有否血吸蟲病病史及應用酒石酸銻鉀或吡喹酮治療史。有否其他疾病。
2.體格檢查 除一般常規(guī)體檢外,需注意以下體征
(1)有否身材矮小及性器官發(fā)育不良。
(2)有否皮疹如蕁麻疹等及全身淋巴結腫大。
(3)有否肝脾大、腹壁靜脈曲張、腹水及腹部腫塊。
(4)有否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癱瘓、腱反射亢進及錐體束征等血吸蟲異位損害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
(1)血常規(guī):急性血吸蟲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占外周血白細胞的20%~40%,甚至90%;慢性血吸蟲病時一般在20%以內(nèi);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有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及不同程度的貧血。
(2)肝功能及影像學檢查:各型血吸蟲病患者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B型超聲及CT檢查有助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診斷。
(3)寄生蟲學檢查:此檢查為診斷的重要依據(jù),可診斷為現(xiàn)癥患者。
1)糞便涂片檢查血吸蟲卵;蟲卵計數(shù)。
2)糞便毛蚴孵化。
3)直腸黏膜活檢組織壓片,顯微鏡下檢查血吸蟲卵。
(4)免疫學檢查
1)血吸蟲抗體檢查:方法有血吸蟲抗原皮內(nèi)試驗、環(huán)卵沉淀試驗、問接血凝試驗和尾蚴膜試驗等。此項陽性不能區(qū)分現(xiàn)癥患者和過去感染,必須結合臨床資料考慮。
2)血吸蟲循環(huán)抗原檢查:應用酶免疫法檢查血吸蟲的腸相關抗原、表膜抗原或蟲卵的熱休克抗原。血清循環(huán)抗原陽性可診斷為現(xiàn)癥患者。
(四)診斷流程
有上述臨床表現(xiàn)及流行病學資料,應高度懷疑為血吸蟲病。應首先選擇寄生蟲學檢查,如陽性即可確診。對慢性期或晚期患者,或寄生蟲學檢查陰性者,應選擇檢查血清血吸蟲循環(huán)抗原,亦可為現(xiàn)癥患者的依據(jù);血清血吸蟲抗體檢查陽性,一方面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表現(xiàn),同時注意既往血吸蟲病史及是否應用過抗血吸蟲病的治療來判斷,如從未進行過抗血吸蟲的治療,仍可考慮血吸蟲病的診斷及進行治療。
(五)治療
一經(jīng)確診應進行治療。
1.病原治療首選吡喹酮,可用于治療各型血吸蟲病。
(1)急性期:成人總量120mg/kg(體重60kg為限),兒童總量140mg/kg,每日劑量分2~3次服用,4~6日。
(2)慢性期:成人總量60mg/kg或每次1Omg/kg(體重60k9為限),每日3次,連服2日。
兒童體重小于30kg者,總劑量70m9/k9,分2日,每日分3次服用。30kg以上者與成人用量相同。
感染嚴重者總劑量90mg/kg,分2日,每日分3次服用。
(3)晚期:成人總劑量40~60mg/kg,分2日,每日分3次服用。
2.對癥治療
(1)急性期:高熱、中毒癥狀嚴重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酌情補充水、電解質(zhì)及支持療法。
(2)慢性期和晚期: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