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是考察執(zhí)業(yè)藥師綜合應用各項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正確處理和解決藥學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綜合性科目,是執(zhí)業(yè)藥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jù)執(zhí)業(yè)藥師的職責與執(zhí)業(yè)活動的需要,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的考試內(nèi)容主要包括:
1.中醫(yī)理論與中醫(yī)診斷學基礎知識
2.常見病的辨證論治以及民族醫(yī)藥基礎知識
3.常用醫(yī)學檢查指標的正常值參考范圍以及檢查結(jié)果的臨床意義
4.藥學服務與咨詢的基本內(nèi)容
5.中藥調(diào)劑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
6.中藥的貯藏與養(yǎng)護知識
7.常用非處方中成藥知識
8.中藥的合理應用、特殊人群的中藥應用與中藥不良反應知識
9.中醫(yī)藥文獻與信息以及醫(yī)療器械的有關知識。
大單元 |
小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中醫(yī)理論基礎 |
(一)中醫(yī)學的基 |
1.整體觀念 |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
|
2.辨證論治 |
(1)癥、證、病的區(qū)別 | |
(二)陰陽學說 |
1.陰陽的屬性 |
事物陰陽屬性的分析和運用 | |
2.陰陽的相互關系 |
(1)陰陽的對立制約 | ||
3.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
(1)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 ||
(三)五行學說 |
1.五行與五行學說 |
五行的特性 | |
2.五行的生克乘侮 |
(1)五行的相生相克 | ||
(四)藏象 |
1.五臟的生理功能 |
(1)心的生理功能 | |
2.五臟之間的關系 |
(1)心與肺的主要生理關系 | ||
3.五臟與志、液、體、華、竅的關系 |
(1)心與志、液、體、華、竅的關系 | ||
4.六腑的生理功能 |
(1)膽的主要生理功能 | ||
5.奇恒之腑 |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組織器官 | ||
6.五臟與六腑的關系 |
(1)心與小腸的主要生理關系 | ||
(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 |
1.氣 |
(1)氣的生成 | |
2.血 |
(1)血的生成 | ||
3.津液 |
(1)津液的生成 | ||
(六)經(jīng)絡 |
1.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
(1)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 |
2.十二經(jīng)脈 |
(1)走向和交接規(guī)律 | ||
3.奇經(jīng)八脈 |
(1)奇經(jīng)八脈及其作用 | ||
4.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 |
經(jīng)絡的主要生理功能 | ||
(七)體質(zhì) |
1.體質(zhì)的形成與分類 |
(1)體質(zhì)的形成 | |
2.體質(zhì)學說的應用 |
(1)指導養(yǎng)生防病 | ||
(八)病因 |
1.六淫 |
(1)六淫與六氣的區(qū)別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 |
2.七情 |
(1)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 ||
3.飲食與勞逸失常 |
(1)飲食不節(jié)、不潔、偏嗜的致病特點 | ||
4.痰飲 |
(1)痰飲的形成 | ||
5.瘀血 |
(1)瘀血的形成 | ||
(九)發(fā)病與病機 |
1.發(fā)病 |
正氣與邪氣在發(fā)病中的辯證關系 | |
2.邪正盛衰病機 |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 ||
3.陰陽失調(diào)病機 |
(1)陰陽盛衰的表現(xiàn)特點 | ||
4.氣血津液失調(diào)病機 |
(1)氣失調(diào)的病機和表現(xiàn)特點 | ||
(十)預防與康復 |
1.預防 |
(1)未病先防的原則和方法 | |
2.康復 |
康復的原則及常用療法 | ||
二、中醫(yī)診斷基礎 |
(一)中醫(yī)診斷學 |
中醫(yī)診斷學要點 |
(1)主要內(nèi)容 |
(二)四診 |
1.望診 |
(1)得神、失神、假神、神亂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 |
2.聞診 |
(1)語聲、呼吸及咳嗽、呃逆、噯氣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 ||
3.問診 |
(1)惡寒發(fā)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 ||
4.切診 |
(1)切脈的部位和寸口脈分候臟腑 | ||
(三)辨證 |
1.八綱辨證 |
(1)表證、里證的臨床表現(xiàn)、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 |
2.臟腑辨證 |
(1)心氣虛與心陽虛、心血虛與心陰虛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辨證要點 | ||
3.氣血津液辨證 |
(1)氣虛、氣陷、氣滯、氣逆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辨證要點 | ||
三、常見病辨證論治 |
(一)治則與治法 |
1.治病求本 |
(1)治標與治本的運用 |
2.扶正與祛邪 |
(1)扶正與祛邪的區(qū)別 | ||
3.調(diào)整陰陽 |
損其有余和補其不足的區(qū)別及臨床應用 | ||
4.三因制宜 |
(1)因時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 ||
(二)常見病的辨 |
1.感冒 |
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時疫感冒、體虛感冒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咳嗽 |
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傷肺、痰熱壅肺、肺腎陰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3.喘證 |
風寒閉肺、痰熱郁肺、腎虛型喘證的癥狀、治法、方藥 | ||
4.不寐 |
心火熾盛、肝郁化火、陰虛火旺、心脾兩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5.胃痛 |
胃寒、食滯胃痛、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脾胃虛寒的癥狀、治法、方藥 | ||
6.嘔吐 |
外邪犯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的癥狀、治法、方藥 | ||
7.泄瀉 |
傷食泄瀉、脾胃虛弱、腎陽虛衰的癥狀、治法、方藥 | ||
8.便秘 |
熱結(jié)腸胃、肝脾氣郁、津虧血燥、陽虛寒凝的癥狀、治法、方藥 | ||
9.頭痛 |
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濕頭痛、肝陽頭痛、瘀血頭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0.眩暈 |
肝火上擾、氣血虧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1.淋證 |
熱淋、石淋、勞淋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2.陽痿 |
心脾兩虛、腎陽不振、肝郁不舒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3.郁證 |
肝氣郁結(jié)、痰氣郁結(jié)、心脾兩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4.虛勞 |
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肺陰虛、腎陰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5.痹證(關節(jié)痹痛) |
行痹、痛痹、著痹、延痹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6.中暑 |
陽暑、陰暑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7.瘡癤 |
熱毒蘊結(jié)、暑熱浸淫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8.乳癖 |
肝郁痰凝、沖任失調(diào)的癥狀、治法、方藥 | ||
19.癮疹 |
風熱犯表、風寒束表、血虛風燥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0.痔瘡 |
(1)內(nèi)痔:風傷腸絡、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脾虛氣陷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1.跌打損傷 |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損傷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2.月經(jīng)不調(diào) |
(1)月經(jīng)先期:腎氣虛、肝經(jīng)郁熱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3.痛經(jīng) |
氣滯血瘀、陽虛內(nèi)寒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3.帶下病 |
濕熱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4.積滯 |
食滯、脾虛的癥狀、治法、方藥厭食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5.鼻淵 |
肺經(jīng)熱盛、膽經(jīng)郁熱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6.口瘡 |
脾胃積熱、脾腎陽虛的癥狀、治法、方藥 | ||
27.咽喉腫痛 |
風熱外襲、火毒上攻、虛火上炎的癥狀、治法、方藥 | ||
四、民族醫(yī)藥基礎知識 |
(一)藏醫(yī)藥 |
1.藏醫(yī)基礎知識 |
(1)五元、三因、陰陽學說的內(nèi)容 |
2.藏藥基礎知識 |
(1)藥物與五元的關系 | ||
(二)蒙醫(yī)藥 |
1.蒙醫(yī)基礎知識 |
(1)三根、七素、三穢的內(nèi)容 | |
2.蒙藥基礎知識 |
(1)藥味、藥力、藥能、藥物功能的內(nèi)容,藥味與五元的關系 | ||
五、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 |
(一)血常規(guī)檢查 |
1.白細胞計數(shù) |
(1)正常值參考范圍 |
2.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 |||
3.紅細胞計數(shù) | |||
4.血紅蛋白* | |||
5.血小板計數(shù) | |||
6.紅細胞沉降率 | |||
(二)尿常規(guī)檢查 |
1.尿液的酸堿度 |
檢查結(jié)果的臨床意義 | |
2.尿比重 | |||
3.尿蛋白 | |||
4.尿葡萄糖 | |||
5.尿膽紅素 | |||
6.尿隱血 | |||
7.尿中白細胞 | |||
8.尿沉渣管型 | |||
9.尿沉渣結(jié)晶 | |||
10.尿酮體 | |||
11.尿肌酐 | |||
12.尿尿酸 | |||
13.尿淀粉酶 | |||
(三)糞常規(guī)檢查 |
1.糞外觀 |
檢查結(jié)果的臨床意義 | |
2.糞隱血 | |||
3.糞膽原 | |||
4.糞便細胞顯微鏡檢查 | |||
|
(四)肝功能檢查 |
1.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
(1)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的正常值參考范圍 |
2.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 |||
3.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 | |||
4.堿性磷酸酶 | |||
5.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 |||
(五)腎功能檢查 |
1.血清尿素氮 |
(1)正常值參考范圍 | |
2.血肌酐 | |||
(六)血生化檢查 |
1.淀粉酶 |
檢查結(jié)果的臨床意義 | |
2.磷酸激酶 | |||
3.血尿酸 | |||
(七)血糖與血脂 |
1.血糖 |
(1)正常值參考范圍 | |
2.糖化血紅蛋白 | |||
3.血清總膽固醇 | |||
4.三酰甘油 | |||
5.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
6.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
(八)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學檢查 |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檢查結(jié)果的臨床意義 | |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 | |||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
4.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 | |||
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 | |||
六、藥學 |
(一)藥學服務的基本要求 |
從事藥學服務應具備的素質(zhì) |
(1)人際溝通的內(nèi)容和技巧 |
(二)藥學服務的內(nèi)涵 |
1.藥學服務的內(nèi)容 |
(1)藥學服務的主要實施內(nèi)容 | |
2.藥學服務的對象 |
藥學服務的重要人群 | ||
(三)用藥咨詢 |
1.患者的咨詢 |
(1)承接咨詢的內(nèi)容 | |
2.醫(yī)護人員的咨詢 |
咨詢的內(nèi)容 | ||
七、中藥調(diào)劑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 |
(一)處方 |
處方的常用術語 |
(1)與藥名有關的術語 |
(二)中藥飲片處 |
1.正名和別名 |
常見中藥飲片的正名和別名 | |
2.并開藥名 |
常見中藥飲片的并開藥名 | ||
3.處方應付 |
常見的處方應付 | ||
(三)中藥的用藥禁忌 |
1.配伍禁忌 |
(1)“十八反”配伍禁忌 | |
2.妊娠禁忌 |
(1)妊娠禁用的中藥 | ||
3.飲食禁忌 |
飲食禁忌的主要內(nèi)容 | ||
4.證候禁忌 |
證候禁忌的實例分析 | ||
(四)中藥的用法用量 |
1.湯劑的用法用量 |
(1)內(nèi)服法 | |
2.中成藥的用法用量 |
(1)內(nèi)服法 | ||
3.毒、麻中藥的使用 |
(1)毒性中藥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項 | ||
(五)中藥的調(diào)劑 |
1.中藥飲片處方的調(diào)劑 |
調(diào)劑程序、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 | |
2.中藥飲片斗譜排列 |
(1)斗譜編排原則 | ||
3.中成藥調(diào)劑 |
(1)中成藥調(diào)劑注意事項 | ||
(六)中藥湯劑 |
1.中藥湯劑的煎煮 |
煎煮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 | |
2.特殊煎藥方法 |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對服、沖服、煎湯代水的適用范圍、要求與注意事項 | ||
八、中藥 |
(一)中藥的質(zhì)量變異現(xiàn)象 |
1.中藥飲片貯存中常見的質(zhì)量變異現(xiàn)象 |
蟲蛀、霉變、泛油、變色、氣味散失、風化、潮解、粘連、腐爛 |
2.中成藥貯存中常見的質(zhì)量變異現(xiàn)象 |
易發(fā)生蟲蛀、霉變、酸敗、揮發(fā)、沉淀現(xiàn)象的常見劑型 | ||
(二)引起中藥質(zhì) |
1.自身因素對中藥質(zhì)量變異的影響 |
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質(zhì)、油脂、揮發(fā)油、色素等對中藥質(zhì)量變異的影響 | |
2.環(huán)境因素對中藥質(zhì)量變異的影響 |
溫度、濕度、日光、空氣、霉菌、害蟲、包裝容器、貯存時間對中藥質(zhì)量變異的影響 | ||
(三)中藥的貯藏 |
1.中藥材和飲片的貯藏 |
(1)常用的貯藏方法和注意事項 | |
2.中藥材和飲片的養(yǎng)護 |
(1)傳統(tǒng)養(yǎng)護技術 | ||
3.中成藥的養(yǎng)護 |
各種劑型中成藥的貯存養(yǎng)護 | ||
4.《中國藥典》“凡例”貯藏項下對各名詞術語的規(guī)定 |
遮光、密閉、密封、熔封或嚴封、陰涼處、涼暗處、冷處、常溫 | ||
九、非處 |
(一)非處方中成藥 |
非處方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
正確使用的注意事項 |
(二)各種常用非處方中成藥 |
1.內(nèi)科用藥 |
(1)各劑類藥的使用適應證和要點 | |
2.內(nèi)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3.外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4.婦科用藥 |
(1)各劑類藥的使用適應證和要點 | ||
5.婦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6.眼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7.耳鼻喉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8.骨傷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9.兒科用藥 |
各藥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 | ||
十、中藥的合理應用 |
(一)合理用藥 |
1.合理用藥的基本原則 |
合理用藥的諸原則(安全、有效、簡便、經(jīng)濟) |
2.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xiàn)及后果 |
(1)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xiàn) | ||
3.保證合理用藥的主要措施 |
保證合理用藥的各種措施 | ||
(二)中成藥的聯(lián)合應用 |
1.中成藥的合理聯(lián)用 |
(1)中成藥與中成藥聯(lián)用的實例分析 | |
2.中成藥聯(lián)用的配伍禁忌 |
(1)含“十八反”、“十九畏”藥昧中成藥的配伍禁忌 | ||
(三)中西藥的聯(lián)合應用 |
1.中西藥聯(lián)用的特點 |
(1)協(xié)同增效 | |
2.中西藥聯(lián)用的相互作用 |
(1)影響吸收 | ||
3.中西藥聯(lián)用 |
(1)中西藥合理聯(lián)用的實例分析 | ||
4.含西藥組分的中成藥 |
(1)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藥成分 | ||
十一、特殊人群的中藥應用 |
(一)老年人的中藥應用 |
老年人合理應用中藥 |
(1)老年人合理應用中藥的原則 |
(二)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
1.妊娠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
根據(jù)風險慎重選擇用藥 | |
2.哺乳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
乳母用藥對新生兒的影響 | ||
(三)嬰幼兒患者的中藥應用 |
嬰幼兒患者合理應用中藥 |
(1)嬰幼兒患者合理應用中藥的原則 | |
(四)腎功能不全者的中藥應用 |
1.腎功能不全者用藥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
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 |
2.常見對腎功能有影響的中藥 |
相關品種 | ||
3.中藥引起腎損傷的防治原則 |
防治原則 | ||
(五)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藥應用 |
1.肝功能不全者用藥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
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 |
2.引起肝損傷的中藥及其主要化學物質(zhì) |
相關品種及有關化學物質(zhì) | ||
十二、中藥不良反 |
(一)藥物不良反應 |
1.中藥不良反應 |
中藥不良反應的界定 |
2.不良反應的分類 |
(1)病因?qū)W分類 | ||
(二)中藥不良反 |
1.皮膚癥狀 |
各種類型藥疹 | |
應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 |
2.全身癥狀 |
(1)各系統(tǒng)常見的中毒表現(xiàn) | |
(三)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因素 |
1.藥物和使用的因素 |
炮制不當、劑量過大、療程過長、辨證不準、配伍失度等引發(fā)不良反應的因素 | |
2.機體因素 |
體質(zhì)、性別、年齡、種屬等引發(fā)不良反應的機體因素 | ||
(四)常用有毒中藥的中毒反應和基本救治原則 |
1.烏頭類藥物 |
(1)烏頭類藥物和含烏頭類藥物的中成藥 | |
2.馬錢子及含馬錢子的中成藥 |
(1)含馬錢子的常見中成藥 | ||
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藥 |
(1)含蟾酥的常見中成藥 | ||
4.雄黃及含雄黃的中成藥 |
(1)含雄黃的常見中成藥 | ||
5.含朱砂、輕粉、紅粉的中成藥 |
(1)相關品種 | ||
6.含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的中成藥 |
(1)相關品種 | ||
7.黃藥子 |
中毒表現(xiàn)、原因、解救 | ||
(五)中藥不良反 |
1.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方法和報告 |
(1)自愿呈報和集中監(jiān)測 | |
2.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報告表 |
(1)填寫內(nèi)容 | ||
十三、中 |
常用中醫(yī)藥信息 |
1.傳統(tǒng)中醫(yī)藥典籍 |
(1)主要的醫(yī)學典籍 |
2.現(xiàn)代中醫(yī)藥信息 |
(1)藥品標準 | ||
十四、醫(yī) |
(一)醫(yī)療器械 |
1.基本質(zhì)量特性 |
安全性與有效性 |
2.產(chǎn)品的分類 |
分類原則及各類產(chǎn)品的主要品種 | ||
(二)家庭常用醫(yī)療器械 |
1.衛(wèi)生材料及敷料 |
(1)醫(yī)用紗布、醫(yī)用棉花、醫(yī)用繃帶、醫(yī)用橡皮膏、創(chuàng)可貼的選購和使用注意事項 | |
2.一次性使用無菌醫(yī)療器械 |
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和注射針、一次性使用輸液器的基本質(zhì)量要求、選購和使用注意事項 | ||
3.體溫計 |
(1)水銀體溫計的分類及測量范圍 | ||
4.血壓計 |
(1)電子血壓計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 ||
5.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儀 |
(1)基本質(zhì)量要求 | ||
6.制氧機及氧氣瓶 |
(1)不同類型制氧機的特點 | ||
7.助聽器 |
選購和使用注意事項 | ||
8.避孕套 |
選購和使用注意事項 | ||
9.拔罐器 |
(1)常用拔罐器具的種類及特點 | ||
10.針具 |
(1)針具的種類 | ||
11.灸具* |
(1)灸法的種類 |
附注:
常用非處方中成藥品種名單
一、內(nèi)科用藥
(一)解表劑
感冒清熱顆粒 正柴胡飲顆粒 荊防顆粒 九味羌活丸 銀翹解毒丸(片) 感冒退熱顆粒 羚羊感冒片 桑菊感冒片 防風通圣丸 葛根芩連丸 玉屏風顆粒 參蘇丸
(二)祛暑劑
保濟丸 藿香正氣水(片、軟膠囊) 暑熱感冒顆粒 清暑解毒顆粒 十滴水(軟膠囊) 六和定中丸 甘露消毒丸 清暑益氣丸
(三)瀉下劑
復方蘆薈膠囊 當歸龍薈丸 清新寧膠囊 清寧丸 一清膠囊 蓯蓉通便口服液 麻仁潤腸丸 麻仁丸 麻仁滋脾丸 通便靈膠囊 通樂顆粒
(四)清熱劑
牛黃解毒丸(片)黃連上清丸 牛黃上清丸 清胃黃連片 雙黃連口服液(顆粒) 板藍根顆粒 銀黃片 抗病毒顆粒 茵梔黃口服液 利膽片 茵陳五芩丸 復方黃連素片 香連丸
(五)溫里劑
附子理中丸 香砂養(yǎng)胃丸 良附丸 溫胃舒膠囊 小建中顆粒
(六)止咳平喘劑
通宣理肺丸 半夏露糖漿 杏仁止咳糖漿 蛇膽川貝液 蛇膽川貝枇杷膏 橘紅片(丸) 養(yǎng)陰清肺丸 參貝北瓜膏 蛤蚧定喘丸 桂龍咳喘寧膠囊 固本咳喘片 蘇子降氣丸
(七)化痰劑
二陳丸 急支糖漿 復方鮮竹瀝液 清氣化痰丸 強力枇杷露 克咳膠囊 牛黃蛇膽川貝散 蛇膽陳皮膠囊 止咳橘紅丸 川貝止咳露 二母寧嗽丸 清肺抑火丸 治咳川貝枇杷露 蜜煉川貝枇杷膏 批把止咳顆粒 小青龍合劑 祛痰止咳顆粒 杏蘇止咳糖漿 鎮(zhèn)咳寧糖漿
(八)開竅劑
清開靈顆粒(口服液) 安宮牛黃片 紫雪散 牛黃清心丸(局方) 蘇合香丸 礞石滾痰丸
(九)固澀劑
縮泉丸 金鎖固精丸 鎖陽固精丸 固本益腸片 固腸止瀉丸 澀腸止瀉散 四神丸
(十)補虛劑
補中益氣丸 參芩白術散 參芪片 香砂六君丸 薯蕷丸 當歸補血口服液 八珍顆粒 人參養(yǎng)榮丸 人參歸脾丸 歸脾丸 十全大補膏(丸) 六味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 左歸丸 大補陰丸 麥味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河車大造丸 金匱腎氣丸 四神丸 桂附地黃丸 五子衍宗丸 濟生腎氣丸 消渴丸 生脈飲
(十一)安神劑
天王補心丸 柏子養(yǎng)心丸 養(yǎng)血安神丸 安神健腦液 安神補腦丸 安神補心丸 棗仁安神丸 解郁安神顆粒 朱砂安神丸 瀉肝安神丸
(十二)和解劑
小柴胡顆粒 逍遙丸 加味消遙丸 柴胡舒肝丸 護肝片 左金丸 加味左金丸 舒肝和胃口服液
(十三)理氣劑
氣滯胃痛顆粒 胃蘇顆粒越鞠丸 胃逆康膠囊 木香順氣丸 舒肝平胃丸 沉香舒氣丸 元胡止痛片 三九胃康顆粒
(十四)理血劑
復方丹參片 血府逐瘀丸 麝香保心丸 冠心蘇合丸 速效救心丸 地奧心血康膠囊 通心絡膠囊 槐角丸 三七膠囊
(十五)消導化積劑
保和丸 枳實導滯丸 香砂枳術丸 六味安消散 沉香化滯丸 檳榔四消丸 健脾丸 開胃山楂丸 健胃消食片 加味保和丸 開胃健脾丸
(十六)治風劑
川芎茶調(diào)散(顆粒) 正天丸 通天口服液 大活絡丸 都梁丸 芎菊上清丸 清眩丸 天麻鉤藤顆粒 牛黃降壓片 腦立清丸 全天麻膠囊 腦血栓片 華佗再造丸 天麻頭痛片 眩暈寧片
(十七)祛濕劑
五芩散 復方金錢草顆粒 排石顆粒 萆薢分清丸 癃閉舒膠囊 野菊花栓 復方金錢草顆粒 熱淋清顆粒 石淋通片 血脂康膠囊
二、外科用藥
消炎利膽片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消痔軟膏 地榆槐角丸 季德勝蛇藥片 連翹敗毒丸 金花消痤丸 當歸苦參丸 濕毒清膠囊 如意金黃散 口腔潰瘍散 內(nèi)消瘰丸疬
三、婦科用藥
(一)理血劑
婦科十味片 加味消遙丸 婦科得生丸 益母草膏(顆粒) 復方益母草膏(安坤益母草膏) 調(diào)經(jīng)活血片 調(diào)經(jīng)片 七制香附丸 固經(jīng)丸 痛經(jīng)丸 婦女痛經(jīng)丸 調(diào)經(jīng)止痛丸
(二)清熱劑
婦科千金片 抗婦炎膠囊 婦炎康片 經(jīng)帶寧膠囊 白帶丸 三金片 千金止帶丸
(三)扶正劑
艾附暖宮丸 女金丸 定坤丸 四物合劑 婦康寧片 八珍益母丸(膠囊) 烏雞白鳳丸 當歸養(yǎng)血丸 更年安片 更年寧心膠囊
(四)散結(jié)劑
乳癖消片
四、眼科用藥
(一)清熱劑
明目上清片 明目蒺藜丸 拔云退翳丸 麝珠明目滴眼液 珍視明滴眼液
(二)扶正劑
明目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石斛夜光丸
五、耳鼻喉科用藥
(一)耳病
耳聾左慈丸
(二)鼻病
鼻炎康片 藿丹片(丸) 鼻炎滴劑 辛夷鼻炎丸 鼻炎片 鼻竇炎口服液
(三)咽喉病
黃氏響聲丸 桂林西瓜霜(膠囊、含片) 西瓜霜潤喉片 復方草珊瑚含片 利咽解毒顆粒 復方南板藍根顆粒 清咽丸 鐵笛丸 金果含片
六、骨傷科用藥
接骨七厘片 傷科接骨片 云南白藥膠囊 云南白藥酊 云南白藥膏 云南白藥氣霧劑 活血止痛散 舒筋活血丸 經(jīng)舒顆粒 跌打丸 狗皮膏 紅藥氣霧劑 麝香壯骨膏 仙靈骨葆膠囊 養(yǎng)血榮筋丸 強力天麻杜仲丸 尪痹顆粒 益腎蠲痹丸 追風透骨丸 獨活寄生丸 天麻片 二妙丸
七、兒科用藥
(一)治感冒類藥
小兒感冒顆粒 小兒感冒寧糖漿 小兒退熱口服液 小二熱速清口服液 金銀花露
(二)治咳嗽類藥
健兒清解液 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 兒童清肺口服液(丸) 小兒止咳糖漿
(三)治積滯類藥
小兒消食片 健兒消食口服液 健脾消食丸
(四)治厭食癥類藥
小兒化食口服液 肥兒寶顆粒 健兒口服液
(五)治脾虛泄瀉類藥
啟脾丸 龍牡壯骨顆粒
說明:本大綱的常用非處方中成藥品種名單中,對處方相同,劑型不同的,原則上收載原創(chuàng)劑型的品種;對處方不同、劑型不同的同名品種(如處方內(nèi)容有飲片和提取物的差異,如藿膽丸(片)),收載多種劑型;對少數(shù)處方相同,劑型不同,且不同劑型的用法(如日用次數(shù)等)有差異的,也收載多種劑型。應考人員只需要掌握本名單所收載品種。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