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向消極的自我陳述挑戰(zhàn)——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證
一般,自信、個性堅強、樂觀的人較少受到考試焦慮的擾亂,而缺乏自信,易受暗示的學生則處理不好焦慮問題,往往不能正常發(fā)揮其水平。
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的人往往會有以下兩種行為方式:(1)自我講述一些消極的事情(或向自己提出一些威脅性的問題);(2)對這些消極的自我陳述作出身體反應。
他們一般都在考前復習階段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復習迎考,思緒總為與考試有關的消極因素所困擾,如我肯定考不好了,要是不及格該怎么辦?考不好該多丟人,我真是沒用,老也考不好等等。這些話有時是與別人說的,意在發(fā)泄、逃避,但更多的是對自己講的。這些消極的陳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1)預料自己在考試中得不到好成績;(2)過分夸大成績不好可能出現(xiàn)的消極后果;(3)轉移對考試行為的注意力;(4)嚴厲地進行自我責備;(5)對自己的能力、價值表示懷疑;(6)不相信自己的目標可以達到。
諸如此類消極的陳述,不僅導致考生考前情緒低沉,而且還會引起體內的保護性反應,如產生生理上的不適如頭痛、腹瀉,以此來逃避責任,減輕心理負擔。同時,更為糟糕的是,這些自我陳述具有“自我實現(xiàn)”效應,即假如某人期待某一事件或結果出現(xiàn),那么這種期待可能會促進這一事件或結果出現(xiàn)。一位教育專家在視察一所學校時,向班上老師指出他認為班上最有發(fā)展前途的幾位學生,后來這幾位學生果然都很有成就,而事實上專家所指定的學生是隨意的,但由于教師對專家的崇拜心理,相信專家的預言,對這些學生的行為有了積極的期待心理,終于這些期待都變成了現(xiàn)實。社會上有些封建迷信就是通過這種期待的自我實現(xiàn)效應實現(xiàn)的,如巫師預言某人在10日內必有禍事,該人因此而惶惶不可終日,提心吊膽,在日常生活行為中便發(fā)生許多行為偏差,一些不應該發(fā)生的事便發(fā)生了,若走在馬路上神思恍惚,便有可能發(fā)生車禍,于是預言便“靈驗”了。
相關推薦:2010年執(zhí)業(yè)藥師精選模擬試題:藥劑學(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