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莧根
【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Guān Yīn Xiàn Gēn
【來源】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根。
【性味】《重慶草藥》:味淡,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治產(chǎn)后停瘀腹痛,血崩,瘧疾。
、佟吨貞c草藥》:治血?dú)馔,血崩?/P>
、谥委懠,產(chǎn)后瘀血腹痛。(福建)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兩。
【附方】
、僦窝?dú)馔矗河^音莧根六兩,劉寄奴根-兩,小茴香根一兩,血當(dāng)歸一兩,香樟根一兩。煨酒服,每次服一兩。(《重慶草藥》)
②治產(chǎn)后瘀血腹痛:觀音莧根(或全植物)二至三兩 。水、酒各半煎服。(福建)
③治血崩:觀音莧根四兩,棕粑兒二兩。燉刀口肉吃。(《重慶草藥》)
、苤委懠玻河^音莧根酌加烏豆,燉紅酒,瘧前二小時(shí)服。(福建)
【摘錄】《*辭典》
光葉山黃麻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
【別名】硬殼朗、滑朗樹
【來源】為榆科植物光葉山黃麻的根皮。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灌木,高1~2米。小枝纖弱,被短而小的粗毛。葉互生;薄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尾狀長尖,基部圓形,邊緣有鋸齒,基出脈3條,上面無毛,略粗糙,下面通常無毛,稀有疏毛;葉柄長6~10毫米,被毛;▎涡;聚傘花序腋生,有花2~3朵,與葉柄等長或略短;小花長不及1厘米,花柄有短毛;無花瓣;萼片5,直立;子房無柄,1室,柱頭2.核果近球形。略扁,長約3毫米,紅色;核有皺紋;ㄆ3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或溝旁。分布貴州、廣西、廣東、江西、臺灣等地。
【性味】性平,甘微酸。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化瘀生新。
【附方】
、僦嗡疄a:硬殼朗一兩,煨水服。
②接骨:硬殼朗、月季花根各等分,搗絨,炒熱包敷患處。
【摘錄】《*辭典》
過塘蛇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別名】水蓋菜、崩草、草里銀釵、白玉釵草、玉釵草、水甕菜、過江龍、水芥菜、水菜岳、狗腸草、過江藤、枇杷菜、魚鰾草、水浮藤、過溝龍、過塘標(biāo)蠶繭草、水盎菜、假甕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柳葉菜科植物水龍的全草。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水龍,浮水或匍匐狀草本,無毛,其浮水莖的每一節(jié)上常有圓柱狀的白色囊狀浮器,具多數(shù)絲狀根。葉互生,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1.5-5cm,寬0.5-2.5cm,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葉柄長0.3-1cm.花單生于葉腋,具長柄;萼裂片5,披針形,長約7mm,外面被疏長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黃,倒卵形,長約12mm;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頭頭狀,5淺裂。蒴果線狀圓柱形,長2-3cm,徑約3mm,無毛或有毛;果柄長2.5-3.5cm.種子多數(shù),矩形,平滑;ㄆ5-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水田或淺水池塘中。
資源分布: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
1.干燥全草,莖甚長,粗3-5mm,紅棕色,有縱直條紋,質(zhì)較柔韌。
2.節(jié)下著生多數(shù)毛發(fā)狀須根,黑色,白色囊狀浮器已扁癟不明顯,或脫落。
3.葉皺縮,倒卵形至長圓狀卵形。
4.花果多脫落而少見。
【化學(xué)成份】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糖類。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主治感冒發(fā)熱;燥熱咳嗽;高熱煩渴;淋痛;水腫;咽痛;喉腫;口瘡;風(fēng)火牙痛;瘡癰疔腫;燙火傷;跌打傷腫;毒蛇;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調(diào)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理酒病,敷背癰,治蛇傷,顛狗咬傷,利小便,搗汁飲。2.《天寶本草》:利濕熱,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3.《福建民間草藥》:利尿解熱。理酒疸,治蛇傷。
4.《陸川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天泡瘡,血瘙。
5.《四川中藥志》:治各種瘡毒及淋病。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guān)推薦:
2014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綜合知識》輔導(dǎo)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