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成熟種仁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微寒。歸脾、腎、肺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排膿消癰。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濕溫等癥:
薏苡仁功能利水滲濕,作用較為緩弱,然而因其性屬微寒,故可用于濕熱內(nèi)蘊(yùn)之癥,對(duì)小便短赤,可與滑石、通草等同用;對(duì)濕溫病邪在氣分,濕邪偏勝者,可與杏仁、蔻仁、竹葉、木通等同用。本品又具健脾之功,用以治脾虛水腫、腳氣腫痛,配伍茯苓、白朮、木瓜、吳茱萸等同用。
2.用于泄瀉、帶下:
本品既能健脾,又能滲濕,故適用于脾虛有濕的泄瀉、帶下,可與白朮、茯苓等配伍。
3.用于濕滯痹痛、筋脈拘攣等癥:
本品能祛除濕邪、緩和拘攣,故可用于濕滯皮肉筋脈引起的痹痛拘攣,常與桂枝、蒼朮等配合應(yīng)用。
4.用于肺癰、腸癰:
薏苡仁上能清肺熱,下利腸胃濕熱,常用于內(nèi)癰之癥,具有排膿消癰之功。治肺癰胸痛、咯吐膿痰可與鮮蘆根、冬瓜子、桃仁、魚(yú)腥草等配伍;治腸癰,可與敗醬草、附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1.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生米仁(去殼曬干用,清利濕熱宜生用)
2.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yǔ)】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腎經(jīng),滲濕、健脾是其兩大功能。利水滲濕以治小便不利,除濕利痹以治濕滯痹痛,且能健脾止瀉,又能排膿消癰之效,性屬和平,滲而不峻,補(bǔ)而不膩。乃清補(bǔ)淡滲之品,唯藥力和緩,且質(zhì)地較重,故用量須倍于他藥。
茯苓與薏苡仁,均為甘淡平和之藥,滲濕健脾之品,惟茯苓兼入心經(jīng),具有寧心安神作用,又可用于化除痰飲;薏苡仁則具排膿消癰之效,又為治濕痹常用之藥也。
【方劑舉例】三仁湯(《溫病條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葉、通草、滑石、半夏、厚樸。治溫病出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文獻(xiàn)摘錄】《本草綱目》:「薏苡仁陽(yáng)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bǔ)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yáng)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fēng)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本草經(jīng)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bǔ)脾,兼淡能滲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fēng)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本草正》:「味淡甘,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guān)節(jié),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chóng)!
《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