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本經(jīng)》)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藥材學》)。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jīng)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米,密被倒毛。3出復葉,葉柄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脈3出,具柄?偁罨ㄐ蛞干,小花多枚,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毫米,具毛;花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藥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ㄆ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qū)等地。
、诔喽,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藥條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上有硬毛。3出復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2~6朵,著生于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于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ㄆ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赤小豆葉)、花(赤小豆花)及發(fā)芽的種子(赤小豆芽)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莢果,曬干,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藥材】①赤小豆:干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于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顆粒飽滿,色赤紅發(fā)暗者為佳。
主產(chǎn)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诔喽梗河置埑喽埂8稍锓N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于側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化學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甘酸,平。
、佟娥B(yǎng)生要集》:"味苦,溫。"
、凇秳e錄》:"甘酸,平,無毒。"
、邸肚Ы稹な持巍罚"甘咸,平,無毒。"
、堋妒承员静荨罚"微寒。"
、荨稖罕静荨罚"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jīng)】入心、小腸經(jīng)。
、佟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入心經(jīng)。"
、凇侗静菪戮帯罚"入脾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