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本經(jīng)》)
【異名】巴戟(《本草圖經(jīng)》),雞腸風(《中藥志》),兔子腸(《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植物形態(tài)】巴戟天,又名:三蔓草(《唐本草》),不雕草(《日華子本草》),雞眼藤、黑藤鉆、糠藤、三角藤。
纏繞或攀緣藤本。根莖肉質肥厚,圓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狀,鮮時外皮白色,干時暗褐色。有蜿蜒狀條紋,斷面呈紫紅色。莖圓柱狀,有縱條棱,小枝幼時有褐色粗毛,老時毛脫落后表面粗糙。葉對生,長橢圓形,長3~13厘米,寬1.5~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葉緣常有稀疏的短睫毛;葉柄有褐色粗毛;托葉鞘狀;ㄐ蝾^狀,花2~10朵,生于小枝頂端,罕為腋生;花萼倒圓錐狀,長3~4毫米,先端有不規(guī)則的齒裂或近平截;花冠肉質白色,花冠管的喉部收縮,內(nèi)面密生短毛,通常4深裂;雄蕊4枚,花絲極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2深裂。漿果近球形,直徑5~9毫米,成熟后紅色,頂端有宿存的筒狀萼管;ㄆ4~5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谷、溪邊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采集】冬、春季采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曬至6~7成干,用木糙輕輕捶扁,曬干;或先蒸過,曬至半干后,捶扁,曬干。
【藥材】干燥的根呈彎曲扁圓柱形或圓柱形,長度不等,直徑約1~2厘米。表面灰黃色。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長約1~3厘米的節(jié),形如雞腸,故土名"雞腸風"。折斷面不平,橫切面多裂紋;皮部呈鮮明的淡紫色,木郎黃棕色,皮部寬度為木部的兩倍。氣無,味甜而略澀。以條大、肥壯、連珠狀、肉厚、色紫者為佳。條細瘦、肉薄、色灰者質次。
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炮制】巴戟天:揀去雜質,用熱水泡透后,趁熱抽去木心,切段,曬干。炙巴戟:取甘草,搗碎,置鍋內(nèi)加水煎湯,撈去甘草渣,加入揀凈的巴戟天,煮至松軟能抽出木心時(此時余湯不宜多),取出,趁熱抽去木心,曬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兩)鹽巴戟:取揀凈的巴戟天,用鹽水拌勻,入籠蒸透,抽去木心,曬干。(每巴戟天100斤,用鹽2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去菊花,布拭令干用。"
②《綱目》:"以酒浸一宿,判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用。"
【化學成分】 根含蒽醌、黃酮類化合物。
【性味】辛甘,溫。
、佟侗窘(jīng)》:"味辛,微溫。"
②《別錄》:"甘,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佟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入脾、腎二經(jīng)。"
、凇侗静菪戮帯罚"入心、腎二經(jīng)。"
、邸侗静萁(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功用主治】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治陽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宮虛冷,風寒濕痹,腰膝酸痛。
、佟侗窘(jīng)》:"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
、凇秳e錄》:"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
、邸端幮哉摗罚"治男子夢交泄精,強陰,除頭面中風,主下氣,大風血癩。"
、堋度杖A子本草》:"安五臟,定心氣,除一切風。療水腫。"
、荨毒V目》:"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