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據(jù)《臺灣府志》載: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掐之便長條迸起,可為火具。木高丈余,葉長大似煙葉,有毛刺,刺人入毛孔甚癢,搔之發(fā)紅痛,一晝夜乃止。所述其原植物與今蕁麻科植物咬人狗火麻樹相符。
【拼音名】Yǎo Rén Gǒu
【別名】刺暈、咬人貓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咬人狗火麻樹的嫩枝葉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ocnide meyeniana(Nalp.)Chew[Urtica meyeniana Walp.;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Laportea meyeniana(Walp.)Warb.]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小喬木。樹皮灰白色,平滑,小枝、葉柄、葉背及花序被白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3cm: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5-40cm,基部寬,淺心形,上面光滑,下面被刺毛,全緣或有齒;羽狀脈。雌雄異株;雄花為圓錐花序;雌花生于花枝頂端,呈2列著生于扁平的團(tuán)傘花序托上,紫色或白色。瘦果扁球形,直徑2-3c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平地或山麓陰濕地及溪岸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解毒散結(jié);消腫。主治瘰疬;癰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葉上毛刺有毒,刺入人毛孔后即致瘙癢,繼而紅腫、灼痛,故使用時切勿使毛刺刺傷皮膚。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