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前胡
【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濱海前胡的根。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粗壯草本,高約1m.稍直立。根圓柱形,棕褐色,有分枝,光滑無毛。基部葉具長柄,具抱莖的寬闊葉鞘;葉片質(zhì)厚,輪廓為寬卵狀三角形,一至二回三出式分裂,第一回羽片卵狀圓形或三角狀圓形,下部的一對羽片柄長2-4cm,中間羽片3淺裂或深五角裂,基部心形,長、寬均為7-9cm;第二回羽片的側(cè)裂片卵形,中間裂片倒卵狀楔形,均無柄,有3-5粗大鈍鋸齒,兩面均光滑無毛,粉綠色,網(wǎng)狀脈細微而清晰。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分枝;花序梗粗壯;總苞片2-3,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5-10mm,寬約2mm,有柔毛;葉央傘形花序直徑約10cm;傘輻15-30,有細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0以上;小總苞片8-10以上,線狀披針形;花瓣紫色,少為白色,卵形至倒卵形,背部有小硬毛;子房密生短硬毛;萼齒不顯著;花柱基圓柱形。分生果長圓狀卵形,背部扁壓,長4-6mm,寬2.5-4mm,有短硬毛,背棱線形,稍突起,側(cè)棱翅狀,稍厚;每棱槽內(nèi)有油管3-5,合生面油管6-10.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濱海灘地或近海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地。
【性味】味辛;性寒;小毒
【歸經(jīng)】歸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止咳;利尿角毒。主肺熱咳嗽;濕熱淋痛;瘡癰紅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內(nèi)服不宜超量。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日本用此作防風(fēng)用藥。
【摘錄】《中華本草》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