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題
丙谷胺與甘草、白芍、冰片一起,對( )
A.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協(xié)同作用,并已制成復 方胃谷胺
B.洽療消化性潰瘍有拮抗作用
C.治療消化性潰瘍有一定積極作用
D.治療消化性潰瘍沒有什么作用
E.治療消化性潰瘍有緩解作用
正確答案:A,
第 52 題
從仙鶴草根芽中提純的鶴草酚對( )
A.日本血吸蟲有殺滅作用
B.日本血吸蟲有抑殺作用
C.日本血吸蟲有抑制作用
D.日本血吸蟲無任何作用
E.日本血吸蟲無抑制作用,而有殺滅作用
正確答案:B,
第 53 題
可防止出現(xiàn)嚴重的消化道反應,用于臨床治療消化道腫瘤有較好療效的是( )
A.以氟尿嘧啶、環(huán)憐酰胺、奮乃靜、白及、海 螵蛸粉配合組成的片劑
B.以氟尿嘧啶、環(huán)磷酰胺、鯊肝醇、白及、海 螵蛸粉配合組成的片劑
C.以氟尿嘧啶、鯊肝醇、環(huán)磷酰胺、奮乃靜、 白及、海螵蛸配合組成的片劑
D.以氟尿嘧啶、鯊肝醇、海螵蛸、白及配合組 成的片劑
E.以環(huán)磷酰胺、鯊肝醇、海螵蛸、白及配合組 成的片劑
正確答案:C,
第 54 題
用甘草與呋喃唑酮合用,可以( )
A.治療腎盂腎炎,既可防止其胃腸道反應又 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殺菌作用
B.治療腎盂腎炎,可以防止消化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
C.治療慢性腎炎,也可防止消化系統(tǒng)的不良 反應
D.治療腎炎,既可防止消化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 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殺菌作用
E.治療腎炎,并可防止西藥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
正確答案:A,
第 55 題
甘草酸對鏈霉素的影響是( )
A.可降低鏈霉素對腦神經(jīng)的毒害,使原本不 能堅持治療的患者有60%可以繼續(xù)使用
B.可降低鏈霉素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毒害,使原本不 能堅持治療的患者有50%可以繼續(xù)使用
C.可降低鏈霉素對消化系統(tǒng)的毒害,使原本不 能堅持治療的患者有40%可以繼續(xù)使用
D.可降低鏈霉素對第八對腦神經(jīng)的毒害,使 原來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有80%可以繼續(xù) 使用
E.可降低鏈霉素對內(nèi)臟的毒害,使原來不能堅 持治療的患者有80%可以繼續(xù)使用
正確答案:D,
第 56 題
地西泮與苓桂術(shù)甘湯合用,其結(jié)果是( )
A.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規(guī)用量的1/2,不良反應 也可消除
B.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規(guī)用量的1/3,嗜睡等副 作用也可消除
C.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規(guī)用量的1/4,副作用也 可消除
D.地西泮用量控制在維持量,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E.地西泮用量控制在維持量,其不良反應增加
正確答案:B,
第 57 題
由珍珠層粉、野菊花、槐花米、可樂定、氫氯 噻嗪組成的珍菊降壓片的療效是( )
A.降壓正常,可樂定的用量比單用減少一半
B.降壓正常,可樂定的用量比單用減少一半, 不良反應消失
C.有較好的降低及改善癥狀的作用,若以常用 量一次1片,一日3次,計可樂定的劑量比 單用減少60%
D.有較好的降低作用,可樂定的用量比單用 減少80%
E.有較好的改善臨床癥狀的作用,其可樂定的 用量相對也減少
正確答案:C,
第 58 題
氯氮平與石麥湯合用的療效是( )
A.精神病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副作用流涎也消失 93. 6%
B.精神病癥狀有所好轉(zhuǎn),常見副作用之一的流 涎其消失率為93. 6%,總有效率為82. 7%
C.精神病癥狀無變化,常見副作用之一的流涎 也沒有得到改善
D.治療精神病有明顯療效,最常見的副作用 之一的流涎,應用石麥湯30〜60劑為一療 程后,其消失率為82.17%,總有效率達 93. 6%
E.治療精神病的療效好,副作用消失,總的有 效率有所提高
正確答案:D,
第 59 題
碳酸鋰與白及、姜半夏、茯苓等復方中藥聯(lián)用,可以( )
A.減輕胃腸反應,使許多有胃腸道疾患的白 細胞減少癥患者接受治療
B.減輕消化系統(tǒng)反應,使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接 受治療
C.減輕不良反應發(fā)生,使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接 受治療
D.增加胃腸反應,使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接受 治療,其療效不佳
E.增加胃腸反應,使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接受治 療,其療效較好
正確答案:A,
第 60 題
心可定與舒心散沖劑(普尼拉明、三七、赤芍、郁金)配伍的療效是( )
A.兩者配伍后冶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有效率 提高,作用時間縮短
B.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有效率減弱,作用時 間延長
C.雖使心可定的擴冠作用時間延長,但使舒心 散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率降低
D.治療心絞痛的有效率提高約2%,作用時間 沒有改變
E.心可定擴冠作用時間短,與活血化瘀,行氣 止痛的舒心散配伍,使作用時間延長,舒 心散沖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緩解有效率 為87%
正確答案:E,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