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系統(tǒng)解剖生理特點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是人體各種活動的最高調節(jié)部位,借興奮和抑制兩種活動過程,來實現(xiàn)機體內部的各個器官和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相互協(xié)調和統(tǒng)一,以保證人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
(一)小兒神經系統(tǒng)特點
1.大腦 小兒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約370g,占體重的1/8~1/9。其大腦的外觀已與成人的大腦外觀十分相似,腦表面有主要溝回,但較淺且發(fā)育不完善,皮質較薄,細胞分化較差,髓鞘形成不全,對外來刺激反應緩慢且易泛化。小兒的腦耗氧量,在基礎代謝狀態(tài)下占總耗氧的50%,而成人則為20%,對缺氧的耐受性較成人差。
下列符合小兒神經系統(tǒng)特點的是( )
A、小兒腦皮質與成人厚薄相似 B、小兒髓鞘形成不全,對外來刺激反應慢且易泛化
C、小兒腦耗氧量,在基礎代謝狀態(tài)下占耗氧量的30﹪ D、小兒脊髓的發(fā)育快于運動發(fā)展的功能
E、小兒脊髓在出生時發(fā)育很不成熟
標準答案:b
解 析:小兒腦皮質較薄,細胞分化較差,髓鞘形成不全,對外來刺激反應慢且易泛化。小兒腦耗氧量,在基礎代謝狀態(tài)下占耗氧量的50﹪,小兒脊髓的發(fā)育,在出生時已較為成熟,脊髓發(fā)育與運動發(fā)展的功能相平行。
2.脊髓 小兒脊髓的發(fā)育,在出生時已較為成熟,約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發(fā)育與運動發(fā)展的功能相平行,隨著年齡的增長,脊髓加長增重,胎兒時。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緣,新生兒時達第3腰椎水平,隨年齡增長,4歲時達1腰椎上緣。所以腰椎穿刺時注意。
新生兒時期脊髓末端的位置是( )
A、第3腰椎 B、第1腰椎下緣 C、第2腰椎下緣 D、第1腰椎上緣 E、第4腰椎
標準答案:a
解 析:胎兒時,脊髓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緣,新生兒時達第三腰椎水平,隨年齡增長,4歲時達第一腰椎上緣。
3.腦脊液見表5-1-11。
表5-11-1 小兒腦脊液檢查正常值
|
嬰兒(新生兒) |
兒 童 |
總量 |
50ml(新生兒) |
100~150ml |
壓力(mmH2O) |
30~80(新生兒) |
70~200 |
細胞數(shù) |
(0~20)×106/L |
(0~10)×106/L |
蛋白總量g/L |
0.2~1.2(新生兒) |
0.2~0.4 |
糖(mmol/L) |
3.9~5.0 |
2.8~4.5 |
氯化物(mmol/L) |
110~122 |
117~127 |
4.神經反射
小兒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神經反射具有相應的特點。反射檢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終身存在的反射,如淺反射及腱反射;第二類為暫時性反射,或稱原始反射。
a.終身存在的反射
(1)淺反射:
出生時即生存,終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結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睪反射到出生4~6個月后才明顯;腹壁反射到生后1年后才容易引出。
小兒出生時存在,以后永不消失的神經反射是 D
A.覓食反射 B.吸吮反射 C.擁抱反射 D.吞咽反射 E.握持反射
(2)腱反射:從新生兒期可引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提示神經、肌肉、神經肌肉結合處或小腦病變。
b.小兒時期暫時性反射隨著年齡增長,在一定年齡反射消失。
(1)出生時存在,以后逐漸消失的反射。
出生時存在,以后逐漸消失的反射
反 射 |
邁步反射 |
握持反射 |
擁抱反射 |
覓食、吸吮反射 |
消失年齡 |
2~3月 |
3~4月 |
3~6月 |
4~7月 |
(2)出生時不存在,以后逐漸出現(xiàn)并終生存在的反射:如降落傘反射9~10個月時出現(xiàn);平衡反射10~12個月時出現(xiàn)等。
3.病理反射 巴賓斯基(Babinski)征(2歲以下小兒巴賓斯基征陽性可考慮為生理現(xiàn)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腦膜刺激征 頸強直、凱爾尼格(Kernig)征、布魯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