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復習
1、利用兩周左右的時間復習學過的內容;包括:①總結所有錯誤題目的主要問題;②結合文章消化做題方法;③歸納難詞難句;
2、繼續(xù)做題:①做題的進度,每周2-3個單元;②作題的遍數(shù)。真題作兩遍。99年6月以后的做兩遍研究一遍。(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大學英語四級最新考題祥解》)③根據上下文記憶詞匯;(最后)④?;99-6、2001-6加上2002-1(最新剛考過的)的題目。
問題型閱讀理解的出題思路分析
在CET6閱讀理解的問題型文章中,作者一般在文章的開頭先提出一個傳統(tǒng)的觀點或做法、或某一個現(xiàn)象、或某一個概念來加以介紹。
然后在第一段的結尾或第二段的開頭(這句話是重點信息,往往有考題)用yet、however、but等詞加以轉折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先簡單提出一下傳統(tǒng)做法所帶來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在提出自己的總的觀點之后,作者會運用一些權威人士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考試中這些廢話可以簡單的看一下,因為這些專家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在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會用一個問句的形式來尋求解決的方法,這一段很重要,簡單一點的文章,作者直接就用first、second等表述解決的辦法(但這樣表述的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文章會先提出一個方案,然后對這個方案分析之后再加以轉折,表明這樣的解決辦法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意味著作者對傳統(tǒng)的做法是持critical的態(tài)度的,即認為這種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狀,只是權宜之計而已,最后作者會回到第一段的問題,來呼吁一下,要求各國進行合作啊,或者要求改變這樣的做法啊等等!
后記:在問題型閱讀文章中,一般作者出題的思路較為明顯,模式一般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者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等,在瀏覽題干時先要在頭腦中反應一下,該題是考察作者哪部分的問題,在了解的大的方向之后,可以有針對性的做題;在閱讀作者分析問題這部分時,可以抓住“專家觀點”、“作者觀點”、“傳統(tǒng)觀點”(或大眾觀點)等不同類型的觀點,對相互一致以及相互矛盾的觀點加以分類,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讀完文章而不知道作者在講什么的現(xiàn)象了。
四六級閱讀作者態(tài)度詞大匯總
褒義的:approving 贊許的,objective 客觀的,impartial 公平的,optimistic 樂觀的, sympathetic 同情的,reserved consent 有保留的贊成,cautiously approving 謹慎支持.
中性的:ambiguous模棱兩可的, neutral中立的,indifferent漠不關心的(這個詞在考試中出現(xiàn)過不止一次,但均不是正確答案)
閱讀題型(按出現(xiàn)頻率由高到低排列)
1.in order to題型
作者提到某人某事某說法想做什么sewes(?) to,try to illustrate永遠是從原文到選項的順序,而任何的邏輯題型都是從選項到原文。
解題思路:找出某人某事的定位,一般是先總結后舉例,也有先舉例后總結的。一般是原文的類比和比喻。
2.態(tài)度題
原文是否存在讓步語氣,如果有,答案就不能是單一態(tài)度,而是…but…或有限定詞partially,qualified,guarded等。
3.寫作手法題目
用排除法
4.主題題型
最起碼應控制住首段和二段首句,找出focus和文章結構
Ⅰ找主題句做改寫(最快但不常見)
、蛴门懦. ①首先排除有細節(jié)的選項;
、谶x項中是否有focus既論說對象;
③看作者態(tài)度(少數(shù)題型用),原文如果有讓步,選項要么有讓步要么無態(tài)度。
、骹ocus的把握從前不從后。
5.organization題型
既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套路,這種題型有順序要求。
6.類比題
、耦}干類比題 沒有給原文的內容,可作為題干的例子類比。
解題思路:從題干中找出兩個類比要素,用排除法即可NOp132第26題和國內題p127第25題。
Ⅱ原文類比題
解題思路:抽象掉原文的具體內容、態(tài)度詞,只保留正負評價NOp212和NOp182第19題。
相關鏈接: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真題(CET6)歷年閱讀試題譯文
英語六級閱讀長難句結構分析最新經典60句
影響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閱讀得分的關鍵因素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四六級欄目
>>>四六級博客圈,你開博了嗎?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