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兩頭是一篇文章的重點,文章的開頭是觀點(Idea),即文章的Topic。而中間是細節(jié),是用來支持觀點的論據(jù)(examples)。聽段子,聽結構。文章的開頭與結尾要出考題。一般正確選項基本會是原文的重現(xiàn)(copy)。所以,最好能作到邊聽邊記。
結尾提示詞:(1)有重復詞出現(xiàn)。(2)表結果連詞出現(xiàn):therefore, so, that, as a result 等。
做題原則:聽到什么選什么。
1、適合邊聽邊看選項:選項短,問的是細節(jié)題,問題的順序與行文順序一致。
2、集中精力聽完文章:選項長,主線題,問的是中心思想。
中間抓小詞:極端詞(細節(jié)題)
每個文章的題材不同,但考題有極大的共性。掌握了考題的共同特點,我們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文章可以聽的不是很清楚,但幾個重要的詞一定要抓住。并在練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對這幾個詞的敏感。我們所要聽的只有五個詞:
First, most, because【前三個百分百出考題】, only, just 【后兩個常出考題】(but).
這五個詞是經(jīng)典的考點。其中如果First, Most, Because出現(xiàn)一定要出考題。Just與Only也非常重要,基本會出考題。其實,這一點在閱讀中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聽到這些詞意味著找到了正確選項。
五種邏輯關系:
1、并列:and
2、轉折:but
3、讓步:though, although, even though, in spite of, despite
4、因果:because
5、遞進:
用常識猜題:正常思維推理。
聽力考試的Section A的短對話是學生生活的場景對話。問其中一人的觀點,諸如:What does the man mean? 或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考題是在問第三人的想法,非常主觀。而相比之下,Section B的段子則截然不同,段子敘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針對事實性的文章,我們應學會運用常識來推出正確選項。文章開頭抓名詞,名詞概念為文章討論的對象。如一題中問: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talk? 選項中找electric car。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the electric car over the traditional gas-fueled car? 我們不需要對段子聽得很清楚就可以輕易地想出答案:沒污染!比如:silk。再比如問:如果南極洲的冰帽融化,將對地球產(chǎn)生什么影響?What will happen if the ice cap of Antarctica melts? 我們立即會想到海平面會上升!所以,聽段子時,我們需要客觀冷靜。有時,要跳出原文來客觀地審視考題。
(二)段子題的分類及對策
1、主觀題
又稱態(tài)度題(Attitude)問Speaker對所敘述的對象的態(tài)度,或褒或貶。典型的問題類似:What is the speaker’s impression of…?; What is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 toward…? 段子題中一般是褒的態(tài)度。
考題特點:選項出現(xiàn)四個形容詞。
解題方向:Speaker的態(tài)度反映在文中的形容詞或副詞。注重fortunately, luckily, unfortunately這樣的具感情色彩的詞。但凡聽力中的段子,Speaker對于談論的對象,不論是人物還是事物,都可能有雙向評論。但在CET聽力中,如果未能聽出態(tài)度方向。只要選正態(tài)度就可以了!因為反駁的文章要比介紹性的文章復雜的多。典型的段子往往會說一個人對人類社會,或對某一團體有著偉大的貢獻;驍⑹瞿硞組織,某個機構有創(chuàng)新性的,劃時代意義的活動。
Questions 15 to 17 are based on the passage you have just heard.
15. A) Watching traditional plays.
B) Visiting the magnificent libraries.
C) Boating on the river.
D) Cycling in narrow streets.
16. A) There are many visitors there.
B)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there.
C) There are many old streets there.
D) There are many bicycles there.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