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5日上午,教育部就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問題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關于這此的新聞發(fā)布會我們可以概括幾點:
修改教學大綱 閱讀為重 聽說為重
一、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改革,是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基礎。主要體現(xiàn)在1、 教學模式的改革:由“課本、粉筆、黑板、老師來講、學生來聽的模式改變?yōu)橛嬎銠C,主要是通過”網(wǎng)絡,軟件和傳統(tǒng)課堂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綜合應用的個性化、主動式的學習方式”
二、“改革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學英語教學系統(tǒng)的評價系統(tǒng),建立了實驗室的整個評價體系!备郧耙粯樱、六級考試經(jīng)歷了從出題、到實驗測試、建立題庫、命題、閱卷并對考卷進行難度值、標準差、分半信度、每一道題的區(qū)分度等參數(shù)的計算,并對具體分數(shù)段進行評價!
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制定考試試行方案,委托本國英語四、六級考試和全國英語改革項目組負責。第二,降低社會的關注程度。措施有三:1 從2005年6月,記分體制進行改變,考試成績講改為分布在290-710分之間內,具體是正態(tài)分,均值是500分,一個標準差在70分,成績低可以到290,高可以到710,不設及格分數(shù)線,給每個學生報總分和各部分的單項分,將來的試卷有幾個部分:
試卷構成 |
測試內容 |
測試題型 |
比例 | ||
第一部分 |
聽力對話 |
短對話 |
多項選擇 |
35% | |
長對話 |
多項選擇 | ||||
聽力短文 |
短文理解 |
多項選擇 | |||
短文聽寫 |
復合式聽寫 | ||||
第二部分 |
仔細閱讀理解 |
篇章閱讀理解 |
多項選擇 |
35% | |
篇章詞匯理解 |
選詞填空 | ||||
快速閱讀理解 |
是非判斷+句子填空或其他 | ||||
第三部分 |
完型填空或改錯 |
多項選擇 |
10% |
15% | |
錯誤辨認并改正 | |||||
篇章問答或句子翻譯 |
簡短回答 中譯英 |
5% | |||
第四部分 寫作 |
寫作 |
短文寫作 |
15% |
而且考試委員會向學校提供分數(shù)的解釋。
也就是說從2005年6月這一次考試開始,根據(jù)高教司的要求,發(fā)成績報考單而不再發(fā)四、六級證書。06年的1月開始,是開始改變后的試卷的一個試點工作,從考式內容上進行試點。 2.考試盡量限制在教學當中,即考試在學校內部進行,而盡量不再允許社會考生參加。3、考試管理:由原來的總部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全國四、六級考試委員會管理改為由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考試中心(地址在中國人民大學)共同管理。
四、四、六級改革的內容: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與新舊四、六級考題的變化如下:
改革后,“四、六級內容考試的重點是聽力、理解方面的測試,根據(jù)新的教學要求,聽力,聽說能力要大大加強,具體體現(xiàn)在試卷上,聽力將從原來的20%,總體的百分比提高到35%,而且我們還有聽力的對話,聽力的短文,聽力對話增加了聽力的長對話,原來只是培養(yǎng)短文對話,聽力短對話和聽力長對話,原來只是聽力本文的理解,將來聽力短文的聽寫和聽力本文的理解要一起考,占了35%,這是聽力部分的重點,已經(jīng)完成了聽力部分題型的設計、命題、小規(guī)模的預測。閱讀部分將來也占整卷的35%,原來是40%,35%里面包括了仔細閱讀,還增加了快速閱讀,仔細閱讀占25%,快速閱讀占10%,這是閱讀部分。綜合部分,將來有兩塊構成,一塊是完型填空或者改錯,兩個現(xiàn)一個10%,還有一個短卷閱讀問答或者翻譯,寫作本身不變,有議論文、說明文等寫作,從這里面可以看出考試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考試,選擇題型也是主要的題型,但適當增加了非選擇性試題的比例,非選擇性試題在聽力當中也有,在閱讀當中有改錯、翻譯或者寫作等,這個比例可以增加到35%-45%,這種大規(guī)模的考試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考試近期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時間進程是從2006年1月考試開始試點,參加試點的學生,就是目前已經(jīng)開始的180所學校試點學生。從06年6月份開始六級試點,全面推行時間是四級是07年1月考試,六級是06年的六級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金艷講話)
五、四、六級考試改革注意的幾個問題:1因為考試本身涉及面廣,要求考試主管部門對改革本著精心策劃、整體設計、統(tǒng)籌安排、穩(wěn)步推進的原則。要求教育各級行政部門重視四、六級改革,向社會做解釋工作。2、推進新的教學模式;3分數(shù)報道方式和相關改革方案公布后各學校收集反饋信息。4、改革后的考試要保證科學性、評分的嚴密性以及成績的相關性,題目能夠反映真實水平。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